但願蒼生俱溫飽 不辭辛苦入山鄉

但願蒼生俱溫飽

不辭辛苦入山鄉

這既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

也是我們法院幹警一心為民的情懷

一篇來自扶貧一線的幹警日記

但愿苍生俱温饱 不辞辛苦入山乡
但愿苍生俱温饱 不辞辛苦入山乡

圖為辛士俊和貧困戶交流

但愿苍生俱温饱 不辞辛苦入山乡

在我剛到黃坑村扶貧時,就聽人多次說起過貧困戶賴某發。

賴某發是單身,平時不願意幹活,曾經出去打過工,都是因為難以適應緊張的工作節奏被辭退。從此,就在家裡不出去了,日子過得不成樣子。

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個人太懶散、不講衛生,扶貧工作隊也曾多次找他做工作。

要過年了,我決定去家裡看看他。

賴某發不在家裡,幾間破舊的土坯房顯得蓬頭垢面的,門也沒有上鎖。

推門進去,一股臭味撲面而來。地面上有些潮溼,雞糞、柴禾、爛菜葉子、酒瓶蓋子等到處都是。裡間是他的臥室,光線昏暗,床是用木板搭起來的,上面一條薄薄的被子,髒的看不出是什麼顏色。

但愿苍生俱温饱 不辞辛苦入山乡

發展動力?發展能力?

在他家門口的結對聯繫卡上,註明的致貧原因是:缺乏發展動

最初,看到一些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是缺乏發展動力,總覺得改為“缺乏發展能力”更為妥當一些,發展動力似乎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今天來看,缺乏發展動力用在賴某發身上卻是這般傳神!

不管怎樣,天氣冷了,賴某發的被子太薄了。通知結對幹部,在年前幫他換一床新被子吧。土坯房維修加固的事兒也要抓緊來辦。我想,他的問題主要還是在精神層面,必須從思想上入手,持續做他的工作。

“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

積極用雙手創造幸福”

在回村部的路上,看到下寒小組一處土坯房上書寫的一條標語:農業學大寨,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從標語內容推算,這棟土坯房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它記載了一段中國農民為追求幸福,艱苦奮鬥的歷史。

我甚至可以想像,黃坑人當年積極學習“大寨精神”,在村幹部的帶領下,開闢土地,建造梯田,熱火朝天抓糧食生產的動人場景。

周恩來總理把“大寨精神”概括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60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提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但愿苍生俱温饱 不辞辛苦入山乡

是的,“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甩掉貧困的帽子,需要我們每個人不懈奮鬥

精準扶貧車間就去村部的路邊上。車間裡六七位老阿姨正在加工一次性鞋套,或者用膠水粘珠子到橡皮筋上。

車間管理員小楊說,因為扶貧車間開業不久,在車間工作的工作絕大多數是老年人。她們不像年輕人,做事手腳麻利。儘管集中了精力,也顯得慢上半拍,甚至好幾拍。有的還要負責接送孫子上學,煮飯等任務。所以,在車間做手工賺錢並不多,多的月工資不過二三百元,少的只有幾元錢。

一位被喚作“蘇婆”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雙腿都有殘疾,走路一拐一瘸的,十分不便。她叫蔡成娣,今年65歲了,是曾屋小組人。每天她都來車間很早,複雜的活她做不了,只能做包裝一次性鞋套或者粘皮筋之類的活。但她沒有嫌棄錢少,總是很踏實的工作。即使家裡再忙,她都會每天到車間一趟,擠出時間做一些手工。

“蘇婆”的行為讓我肅然起敬。她不甘於貧困,積極用雙手創造幸福,值得每個身處貧困之中的人去學習,也讓我們這些扶貧幹部深受教育。

再次品讀土坯房上標語的後半句: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仍然感覺熱血沸騰。我們抓工作時,最熱衷的詞語就是“會戰”“攻堅戰”等,除了表達一種決心外,“會戰”“攻堅戰”等更具動員效果吧。

脫貧攻堅

是一場與貧困角力的偉大斗爭

在這場鬥爭中

真正的戰士應該是廣大人群眾

我們作為扶貧幹部

要學會把扶貧與扶志結合起來

既要與群眾並肩作戰

又要做到在戰場上不落一人

-完-

來源丨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審核丨肖水長

校對丨郭健 劉欽 王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