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故事║兩張“峨嵋鬆”古琴之疑雲

文 蔡暄民

我不會彈古琴,但一直對古琴心懷崇尚之情,認為它是古代文人暢敘幽情的佳器。很偶然,近日友人處見到一尾從歐洲迴流的古琴,首先,被它溫潤如玉的斷紋包漿震撼了,接著翻看琴底,龍池上方橫刻隸書銘文“峨嵋松”,這立即引起了我的興趣,因“峨嵋松”是某博物館館藏的一尾明代古琴,除了銘文下方正中,鐫有“乾隆御賞”篆書方印,下有乾隆朝七位詞人:董邦達、裘日修、梁詩正、厲宗萬、陳邦彥、汪由敦張若靄的頌詞。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友人藏“峨眉松”古琴

問題來了,兩尾同名同型同銘文之琴,必為一真一假,如館藏為真,則友人之琴必假,反之,則友人之琴為真,館藏為假。當然,我這推斷會引來很多人的嘲笑,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懷疑堂堂館藏之物?請君先別以外部衣衫論真偽,我們還是要看東西本身。好在館藏的“峨嵋松”古琴在網上能找到細節圖,兩者就可作對比了: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友人藏琴印章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館藏琴印章

首先,對比那方“乾隆御賞”印——那填紅彩的印面系館藏舊物,筆劃線條柔弱,一看就出於非篆刻家之手,而那友人所藏之琴為填金的方章,筆劃挺堅有力,結體自然,留白恰到好處,非篆刻高手而莫為。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友人藏琴“峨眉松”銘文

第二,我們再仔細看龍池下的“峨嵋松”銘文,館藏之琴隸書筆劃僵直,過渡無變化,而友人藏琴的三字筆筆有變化,更有墨韻的厚度,給人雋永的視覺享受。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館藏琴“峨眉松”銘文

再次,接著看底部七位為官詞人的銘詞,除了各人那頌琴的優美詞章外,友人所藏之琴的各人所呈書體均異,楷、行、篆、隸和魏碑,精彩紛呈。真佩服古人的絕妙雅緻,銘文、篆刻與琴相得益彰,聞音之餘尚能欣賞各種書體之美,眼福耳福得到充分的滿足,也說明皇家所藏之物的精絕,細微處都做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館藏琴背銘詩詞

也真是細微處最可辨古物之真偽,仔細審視館藏之琴上陳邦彥和裘日修的銘文,竟是如出一轍的楷書,且點劃僵硬,刻工低劣,線條呆板,書體和筆法幾乎毫無變化。而友人所藏之琴上的陳邦彥為楷書,舒展而不失規正,尤其是裘日修書帶有碑味的又有黃庭堅瀟灑運筆的行書,使得七篇銘文成為一首有機的樂章!可能有人會說,仿者完全可以依樣畫葫蘆啊,這往往是仿品傖促和功夫不到留下的破綻。因裘日修的書體魏碑中蘊含黃庭堅的瀟灑結體,形都很難仿之,別說神韻。故只好取易為之,用楷書代替,這大大降低了御賞之物的高度。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友人藏琴背董邦達銘詩

收藏故事║兩張“峨嵋松”古琴之疑雲

友人藏琴背梁詩正銘詩

第四,從銘文和印章上的填色分析,凡宮中珍貴之物,如需填色,往往不惜功本,因而用真金作填色幾成慣例,木質、瓷質上常用之,我們從很多官窯器上鐫刻的銘文都可得到印證,絕不會用那麼俗氣的紅色和綠色填之。

最後看琴身的斷紋。我們知道,一尾古琴的器身要形成優美的蛇腹斷紋,至少需要500年以上。友人藏的“峨嵋松”遍身均有優美自然的蛇腹斷紋,而且器身包漿肥厚自然,呈色溫潤養眼。而館藏琴則通體無一絲斷紋,且器身乾燥,無絲毫歲月的形成的包漿。

縱觀以上諸點細節審視,孰真孰假非常清楚。為什麼會有宮內所藏為假、宮外藏品反真的現象呢?其實在清朝末年,大廈將傾,皇室內鬥激烈,管理混亂,掌事太監乘機監守自盜,宮內大量的國寶器物被夾裹出門,因此,當時形成了琉璃廠古玩一條街。由此,我不妨大膽推斷,友人從歐洲覓回的古琴“峨嵋松”就是當時被偷樑換柱而流出的宮藏真品,那尾倉促仿製漏洞百出的假琴至今仍供奉在殿內。

所以,我常常和人聊起,鑑物不能重衣衫,歷來“博物館內有贗品,民間手裡藏珍寶”!要想慢慢杜絕這一現象,主要還是要提高博物館掌眼人的鑑賞力以及博物館領導的敬業精神,多學習多研究,對社會負責,不辜負民眾的期望,對得起子孫後代,這才是我們博物館的責任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