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生新兵比例近年來穩步上升

上海大學生新兵比例近年來穩步上升

又到徵兵季。大學校園裡旗幟飄揚,大幅徵兵海報隨處可見,大屏幕滾動播放著徵兵宣傳片和大閱兵錄像,各駐滬部隊代表熱情接待前來諮詢的有志青年,向大學生們介紹軍兵種知識和部隊生活。徵兵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前來登記報名的適齡青年。

上海市徵兵辦負責人介紹,目前上海大學生新兵比例已連續六年攀升,達到近九成。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徵集的新兵大學生佔比超過55%,2013年、2014年這一比例分別為57%和60%。201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首次下達徵集大學生新兵70%的指導比例,上海當年徵集大學生新兵比例達到71.9%,2016年這一比例達77.9%,2017年這一數字再次刷新為88.9%,連續第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這些入伍的大學生士兵中,湧現出不少優秀人物。他們回到校園,用親身經歷激勵學弟學妹們攜筆從戎,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增光添彩、建功立業。

上海大學生新兵比例近年來穩步上升

5月25日,一場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先鋒”為實踐主題的活動舉行。張洪 攝影

部隊是鍛鍊成才的大熔爐

周洪碩,中共黨員,1995年1月生,安徽蚌埠人,上海行健學院大專畢業,2012年12月入伍,現為陸軍第71集團軍某部無人機班班長。

入伍前,小周已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是所在院校運動隊的頂樑柱。當他作出參軍入伍的決定時,親友、教練、兄弟頗為不解,他卻笑著說:“從軍是我的夢想,自己選擇的路,苦累我都不怕,我一定要去參軍!”

運動員的訓練底子,使得周洪碩一入軍營就成為戰友中間的“訓練尖子”。由於綜合素質突出,他先後兩次擔任帶新兵骨幹,為了給班內新同志制訂科學高效的訓練計劃,他梳理總結了自己做運動員時的經驗,針對不同新兵的身體情況,為他們量身定製訓練計劃,所帶的新兵班訓練成績一直名列連隊前列。

新裝備集訓正值盛夏,蒸籠般的裝甲車一進去就是幾個小時,周洪碩最終熟練掌握“四車一組”的操作和使用。獵人狙擊手集訓,他在冰冷的地面一趴就是幾個鐘頭,最終被集團軍評為“優秀狙擊手”。

“當兵就是為保家衛國,沒有勇爭第一的勁頭怎麼能鍛煉出過硬的素質和技能;沒有過硬的素質和技能,又何談保家衛國。”內心的堅守促使他在面臨困難時迎難而上。2016年,僅有大專學歷的他作為全軍第一批士官參謀,同數十名本科以上學歷的軍官一起參加集團軍預任參謀集訓。

面對複雜的戰術計算和煩瑣的戰術標圖等科目,學歷差距瞬間凸顯,但這沒有讓他退縮,反倒激發起周洪碩的血性和韌勁。他堅信,知識上的不足可以用勤奮彌補,別人算一遍就能掌握的計算,他就算五遍、十遍;別人兩個小時可以做好的戰術標圖,他就用四五個小時。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他終於在士官參謀比武考核中取得第一名。

當兵五年,小周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作為大學生優秀士兵代表已納入提幹考核對象。“部隊是鍛鍊成才的大熔爐,有志青年應當響應國家號召從軍報國!”聽完周洪碩的先進事蹟,大學生們激情澎湃,踴躍報名參軍。

靜安區徵兵辦主任、區人武部部長陳立新說,“看到當兵確實能使自己經受鍛鍊、提高能力素質,許多大學生將參軍入伍作為自己人生髮展的選擇。現場有很多同學當場報名。”

軍旅經歷是筆寶貴的財富

胡眸,上海交大園林科學與工程系學生,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曾在裝甲兵工程學院服役,期間榮獲軍二級裝甲技術標兵等榮譽。

2012年9月,拿著錄取通知書,胡眸從四川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開啟嶄新的大學生活。三個月後,剛剛熟悉了校園,生活穩定下來,一則徵兵海報“打破”了平靜:“我要去當兵。”

入伍時,武裝部陸老師臨別時說:“咱交大人去當兵,在部隊都是很優秀的!”想著不能給交大丟人,胡眸拼著一股勁獲評了新兵營“訓練標兵”“內務標兵”“學習標兵”一系列稱號。新兵訓練是從地方到部隊的轉變適應,這段時間也夯實了他的身體基礎和軍事基礎。

集訓結束,分兵下連。胡眸有個念想:只有玩過槍打過炮開過坦克才不虛此行。後來,他“如願以償”下到基層,去到坦克連隊,更巧的是部隊就在盧溝橋邊上。當他觸碰到九九式坦克那五十餘噸重鋼鐵身軀時,非常激動。

既然攜筆從戎,必當文武雙全。胡眸坦克理論考試全團第一,駕駛實訓考試第一批通過,三個月考過坦克駕駛證、坦克教練證。最終,胡眸成了軍校裡一名坦克教練員,服役期間,將十幾名軍校學員培養為坦克駕駛員。期間,他認真學習,成為同一批次唯一一個同時掌握坦克火控操作、通信系統以及修理技藝的義務兵。

2014年12月,退役復學。胡眸選擇了園林專業,一門學術和藝術兼修的專業。現在胡眸已經大四,順利保送到本專業繼續讀研。

回到校園讀書,軍旅經歷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範宏博曾服役於原陸軍第一集團軍,“很多事情,部隊教會我自己去承擔。”當了兩年武警的廖樟華說,十分感激兩年“直線加方塊”的生活教會了他雷厲風行,教會了他“受得了的當鍛鍊,受不了的當磨練……”

“師兄!我被新兵營表彰為全能標兵了。”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學產業管理系大三學生李榮祥收到退伍返校後的第6個喜訊。

“樂呵啥!跟你一起入伍的同學都有嘉獎的咯,要繼續努力哦!”每次接到剛入伍的同學電話報喜,他總會“調侃式”地鼓勵。

李榮祥曾是南部戰區陸軍某旅一名戰士,他身材瘦削,在人群中並不出眾,可他在上海交大卻也算個名人。他不僅是他們村走出的第一個名牌大學生,參軍入伍後成為優秀導彈射手,還赴朱日和參加了重大演習任務,被評為“優秀義務兵”。

2017年暑假期間,本想放假回家的李榮祥聽說班上有兩名同學想去當兵,但還有點猶豫。李榮祥耐心勸說,說動這兩名同學一起參加“退伍軍人協會”奔赴井岡山進行暑期實踐。在井岡山,他們一起感悟革命先輩艱苦奮鬥的精神,李榮祥為同學們宣講強軍思想,聊部隊的燃情歲月,最後兩名同學下定決心去部隊建功立業,並於9月份成功穿上軍裝踏入軍營。

許多大學也紛紛創新方式開展徵兵宣傳。5月25日,一場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先鋒”為實踐主題的活動舉行,8所高校150餘名大學生編組3個連隊12個班,分批從上海海事大學出發,組織7小時20餘公里急行軍,中途開展穿越雷區、穿越火線、救護傷員、補給前線等主題活動,生動呈現紅軍時期我軍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活動由上海海事大學“軍魂團”主辦,上海海洋大學“八一社”、上海電機學院“強軍社”等高校大學生軍事社團參與,並得到市政府徵兵辦和市國防教育協會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