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這些熱點?

大家好,今天週日我們聊下近期幾個熱門話題,MSCI、獨角獸、CDR。這些大家都耳能詳熟,但是很多人對其或多或少存在誤區,今天主要聊下對市場的影響。

關於這些大事件新華社、證券日報等主流媒體給出的評價都很高,尤其是A股被納入MSCI對我們資本市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劃時代影響,獨角獸上市有助於在A股市場產生我們自己的BAT科技巨頭,至於CDR的推出我們可以股買BAT股票,不用再望洋興嘆。這些評價夠高吧,但是對大家真的有這麼好的事嗎?

先來說下A股納入MSCI這件事吧,確實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意味著我們資本市場逐步向國際開放,影響很大,但是是長期,短期影響真的很有限,這就好比一扇大門現在只是露出個門縫,不是洩洪式的開放,逐步慢慢打開需要時間,長期影響來看無非就是價值投資的延續。老外做了幾十上百年的價值投資,這點是不會改變的。

為什麼說短期影響有限。

第一流入的資金很少,就幾百億,這個是重點。第二納入股票流通股的比例很少,比如說,茅臺只有一少部分可以讓外資買,還有一點就是目前真正吸引外資的優質個股很少,儘管近兩個月外資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流入A股的資金不斷創新高,但是這麼多資金只流入到了極個別個股,也就10家左右,其中茅臺、五糧液、海螺水泥、伊利、格力、美的等佔了絕大部分,超過七成,絕大多數MSCI概念股沒有被買入。總共234只股票就買了那麼幾隻,說明外資只買具有稀缺性的個股,這些股票可以說是我們A股最牛的上市公司,核心資產。所以,對我們的啟發是: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講一定要選優質中的優質企業。當然對於短線題材股投資者來講就另當別論了。所以,短期大家不要對MSCI對指數的影響抱太高期望。

至於獨角獸在A股上市,大家就更不要想了,除了打新中籤能賺點錢,其他情況下的參與基本都是被割韭菜。就拿360迴歸來說吧,當時市場是何其看好,終於來了個科技巨頭,但是後來呢?市場表現怎麼樣?它迴歸前在美國退市時的市值是500多億人民幣,而到了A股漲停板被打開時的市值將近4000億,股價瞬間翻了6倍,等開板後買進去到現在已經跌了近一半,A股真是人傻錢多,對很多企業來講一塊融資沃土,在國外不被人重視,來到A股就瞬間烏雞變鳳凰了。至於CDR其實也是一種變相融資行為,在這裡簡單講下CDR的大概意思吧,就是通過一種渠道可以買到其在國外的股票,比如,阿里巴巴推出CDR,那麼國內的投資者可以買到它在美國上市的股票,對市場的影響就是資金引流,抽血行為,為什麼短期市場下跌?和這些大象出沒有很大關係,富士康市值達到5000億,本來市場就夠弱,夠缺錢的了,並且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像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本身來講是很牛,但是看看他們的股價已經漲了多少了,對於這樣的科技企業來講,

股價最輝煌時期是在企業處於成長階段,而現在這一時期明顯已經過去。儘管有人會說像蘋果、微軟、臉譜這樣的科技企業股票不還是在漲嗎?是的,但是漲幅和以前相比要小,像阿里、騰訊這樣的企業肯定要比國內的很多企業有價值,安全邊際高,完全能和茅臺相媲美,未來股價可能還會漲,但是幅度會變小,一年可能就只有個百分之十幾二十左右的漲幅,適合大資金或機構資金配置,對中小散戶來講,可能就不適合。

對於近期比較火熱的獨角獸戰略封閉基金我們該怎麼看待。

確實很火,頂額申購是500億,也就是說最多隻能買這麼多,這當然指的是機構投資者,據說有投資者300萬全部認購,這和股市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呢也是有條件,是有封閉期,至少是一年吧,一年後怎麼樣還不好說,所以大家要理性看待

好了 幾年就聊這麼多吧,節日快樂,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