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是什麼意思?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在佛教修行上理和事的關係,理是理體,用現在的名詞就是理論或道理,也就是佛理,更確切地說是佛的知見。理是可以頓悟的,是可以即刻或很快的開悟明瞭的,而一旦理上開悟,就沒有什麼悟不悟的,也不分什麼權乘,佛教有講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悟後這些都沒有了,直達佛境,但在具體修行上,卻沒有這麼快。事就是事體,也就是實踐,就是事相上的狀態,或者說是佛法上具體的修行方法和效果。

事非頓除,必須靠你一步一步進來的,沒有到第二步,你就不要講第三步.漸修頓悟是一起的,所以生命來是阿賴識與精卵的結合.你現在要證得涅磐無漏的智慧,也必須從生理上,物理上,慢慢求,一點一點效驗,慢慢求證過來.。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因為眾生之習性,並非一念即可改變,它是牽涉到色身的。

慣性

也就是我們說的 慣滴些毛病

習性

比如 你看到一幅裸體畫 立刻色身有了變化 感覺

這是因為識田中存儲了知識

你生出了淫心 影響了色身

所以說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如果一個小孩子 看到裸體畫 也不會有這種邪淫產生 色身也不會有變化 對吧?

所以我們知道了生因識有,但是這種習性要滅,滅從色除。

色身還是要解決的

要轉變的

比如你理上悟了 淫慾不好 很透徹了

你也下決心戒淫

但是一看到美色 下半身立刻作用 身不由己

漏的嘩嘩的

有的人拜懺 有的唸佛號 磕大頭 有的持咒……有的做白骨觀……

這就有了事上的修

力求轉變色身上的慣性

色身轉變一分 也就說明你心發的程度如何

對吧?

但是有的人真的發了狠心 用盡各種方法 也無濟於事

這是法不對機 不相應的緣故了

還牽涉到外圍環境的勾引

還牽涉到所遇到的善知識真假問題

法財侶地 缺一不可了

哪一個都很重要

如果你得了真善知識 得了真傳之法 得了好的修行環境

功德資糧不足 那也白瞎

財不足嘛

沒有反應

是吧?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有一個老修 跟我說她得了輕安 得了她的師父 出家師真傳如何如何

頭部的一半 麻酥酥非常舒服 非常殊勝

我也不好意思說她什麼 歲數比較大嘛

要給點面子

但是我知道 這是內裡虧損 要中風 腦溢血的前奏

我卻不能說

因為對方是有師傳的

不能貶低了人家的師父

對吧?

尤其是學佛的人 非常忠心的那種

對自己的師父 那是絕對的維護

對吧?

人品沒得說

我只好冒著危險 稍微提示一下嘍

一看不好 趕緊拐彎

說另一話題

我沒吃過豬肉 還沒見過豬跑嗎

你沒看見別人說我不好 我的徒弟也跟瘋狗差不多嗎

這個要小心喲

所以 你們以後遇到人家說自己師父如何如何了得

一定不能說什麼

要表示讚歎

是吧

但你可以專門說出他師父不會的

說出他師父教不了她 回答不了她的

還要說 是碰巧知道的

實際上還是她師父厲害

這樣順毛摸

就沒問題了

嗆著毛摸 容易尥蹶子

還要注意一個細節

理不可說透

說透了顯得你在教對方

很難接受

你得留點餘地

讓她覺得是自己悟的

然後願意跟你交流佛法了

注意 是交流

每一次都交流的很高興

他會偷著煉

不過 練得再好 偷心未除

我慢未除

我執未破

這已經很好了

會越來越堅固

所以 這一拜 最關鍵

是吧?

這一拜 眾生普渡

對不對?

這一拜 偷心頓除

我慢頓破

降伏其心 即是妙用其心

對不對?

降伏其心的同時 即是其心之妙用

對不?

昨日去朋友家弔喪

送紙

進去磕了幾個頭

那家朋友的親戚都是佛教協會的 都在給死者唸佛

他們不磕頭的

他們覺得自己不能給凡夫俗人磕頭

那家親戚知道我 對我特客氣

悄悄問我

怎麼我這樣的人還給逝者磕頭

我只好支吾一聲 “開悟了”就不磕了

他一愣

還能說什麼呢?

人活著就是做人事嘛

人家不叫我們是神佛菩薩 人家拿我們當人

我就要做人

做好了人

是吧?

你看 你拿我當師父 我就是當師父 要做好師父該講的該傳的

你拿我當別的

你得到的就是那個

有人拿你當壞人 你就算不壞他

他已經壞了自己

起碼壞了自己的心 寧靜 和氣

對不?

甚至壞了自己的身體

事業

無異於自己在家裡喝砒霜 希望對方倒黴

多麼愚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