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本帖每幅圖片均可點擊放大!)

古鎮遺韻,見證青春

——我的鉛山風情速寫畫

▉ 江 平,1970年生於江西婺源,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碩士,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劉海粟美術館研究員。國畫主要受益於浙派大家童中燾先生、曾宓先生,書法師從章祖安先生。

江平早年在上饒地區畫有大量風土人情速寫,曾專欄、專版或專題刊發於《文藝研究》《中國鋼筆書法》《中華讀書報》《江西日報》《羲之書畫報》等報刊。國畫大家曾宓(三石樓主)先生審稿併為題寫書名的《江南風物:江平速寫畫集》,2014年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

出身草根家庭卻自幼喜愛繪畫的我,早在十三歲偶然讀到的第一篇畫家生平,是凡高的,極受觸動。從此懷著類似他的虔誠,關注周邊風物。到二十歲時,我捨棄美術高考的素描、色彩,開始以一支普通的鋼筆,獨自穿行於家鄉婺源與上饒、玉山等縣的諸多古鎮與山村,自學畫起風土人情速寫,如痴如醉。當時我就讀中文專業,畫這些與應試無關的題材,除了對繪畫的愛,就只源於一介江湖書生孤苦彷徨而兼悲憫勞民的複雜情懷。這是情動於中的內在驅動,本質與凡高作畫的動機並無什麼不同。得到童中燾、胡潤芝等傑出畫家的肯定之後,愈發不可收。速寫,成了我青春的行吟詩。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我偏愛鄉鎮景緻,尤喜淳樸風物。在上饒師專任教時,我先後四度帶上速寫本,隻身奔赴鉛山縣。鉛山與婺源有較多共同,文化淵厚,古村鎮眾多,更不必說對朱子的尊崇了。每次前往鉛山途中,似故土召喚遊子,血液就隱隱濤鳴;一臨其境,則老街陋巷、橋亭院落、人情市態,無不倍感親切。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河口鎮 河口鎮是鉛山的縣治,那天是1993年連月春雨後的第一個晴日,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把所有架子、椅子、凳子、篩盤盡數派出,琳琅滿目的各式衣、被、鞋、襪乃至黃豆、乾菜……鋪天蓋地!家門口的空間哪裡夠用,擺上街心、掛上電線,實屬別無選擇。那個超級雨季令所有人的心都發了黴,於是聽不到一位被妨礙了行走的路人來埋怨這罕見的瘋狂佔道,一個個反倒如多年不見雪而陡地遇上大雪天,竟將此場面當作博覽會、交響樂了,這別具的興奮,正可藉以“烤心”。畫《河口人家競曬》,既要寫出“紛亂”之景,又要善於調節筆線組合,使無序的景物呈現節奏與秩序。河口鎮內還有幾條小河道,如東方威尼斯,臨水人家就在水邊階埠清洗各類物什,一邊嘮叨著家長裡短,我就此畫了兩幅。大河那邊的浮橋,比婺源東門曾經的那座歷史久得多,也更長。我至今後悔那天過橋去了對面的小石頭山,因為那兒並無什麼景觀,往返的時間本可在鎮內多畫幾幅速寫啊。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我的很多舊作,實在意義多維——鉛山的風俗文化、城鄉建設、氣象檔案等部門若舉辦展覽,真可將我的現場速寫納入,作為特色圖證的。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歷史上的鉛山是閩北進入贛、浙的咽喉要衝,水路運輸又方便,於是一些精雅的近代商號建築,以及河口特色的傳統行業之一的棺材鋪,都因地制宜而存在。鉛山又不無現代相關性,演藝明星楊鈺瑩、陳紅的老家都在河口鎮,常被民間傳為佳話,街上見到的漂亮姑娘,還真比別地要多。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永平鎮 永平鎮在著名的鵝湖山下,1995年3月5日,我在大義橋一帶畫過好幾幅速寫。大義橋名,本因宋紹熙三年(1192)重修該橋的鵝湖峰頂寺高僧大義禪師而得名,但彼時的我並不知曉,以為是為紀念保衛永平鎮民的大義之士而名,遂下意識地懷著敬意。如圖《大義橋頭》,是以細膩的繁筆重點描繪一組舊木屋。眼前景物本來都是細密的,因為注意了疏密的對比,小樹基本留白,而繁密的地方也有相對的疏密變化,並在左邊畫了較多徒步與騎單車的行人(那時連摩托車也只是少量,遑論轎車了),其上的側勢屋列也加黑,也就避免了畫面的平板。臨河的棚屋類似吊腳樓,有層壁板上寫著“合作飯店”,應是鄉鎮集體所有制的最小客棧,儘管簡陋無比,卻可謂最接地氣、頂級景觀的旅店——我住過很多草根客棧,那晚若不是有位在附近永平銅礦教書的友人接待,江湖書生的我,一定是住在這兒與鵝湖山水、與古橋古鎮“一夜銷魂”的~。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具體的速寫畫法,不僅要考慮題材特性與我個人的趣味,還要考慮時間是否充足,所以,我的速寫繁簡不一。《永平巷弄》,不像上一幅的記敘散文筆調,而是多作提煉,筆線節奏也快。《鵝湖山下大義橋》那幅更似一首短小散文詩,另成一種空靈風味。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石塘鎮 1995年我踏入石塘鎮,也是在三月。據說石塘以發端於元朝的手工造紙業著稱,因我未進紙坊,對此沒有觀感,但對它那熱鬧的圩集則不僅有切身感受,還有速寫畫為證。

石塘的格局是沿河呈縱長展開的,主街就一條,並不算寬敞。街兩邊主要是木結構的店鋪,拐角口鐵匠鋪的捶打聲砰然有節,隔壁兩家店擺賣牛犁的架子、竹編的草帽。穿梭的行人多是從周邊村子來趕集的,他們的裝束樸實,而以籮筐、竹籃、布袋裝來售賣之農副產品,與購買回家的生活生產物資,無不成為上世紀末贛東北山鄉古鎮典型的靚麗景觀,也令平素在大學校園中的我真切感受到了草根階層的“平凡的世界”。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從鎮邊的大橋回望石塘,可見小鎮沿河還留有一段壩牆,其上迎面是人家屋後的的廚房、廁間、曬衣臺。視覺符號過於縝密,但適當的虛實疏密調整,依然能寫出一幅渾然有致的畫面。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我在石塘村尾約百米外,發現了一處棚屋,循著濃郁香味走進屋裡去,方知是一家依然使用古老碾臺的老式榨油坊。印象中是一頭驢或黃牛在拉著碾輪,昏暗而悠緩的古韻畫面,主人是帶著孩子的一對夫妻。我爬上對面陡斜的坍土坡,雙腳尖插入土裡以釘住身子,畫至一半時,忽然,主人的孩子顫巍巍走了出來,憨態可掬地站在門外呆呆然仰望我這不速之客……這個即興畫入的細節,與隔壁主人生活間門上的春聯,以及棚側柱上支起的電視天線,共同為《石塘村尾榨油坊》平添了生活氣息與特定的時代標記。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鵝湖書院 1995年9月19日,天氣涼爽,我在上午突然閃現一個念頭,趕緊買了三隻粽子,騎上我的那輛五六十年代出廠的老掉牙的加重自行車老黑,直奔向往已久的鵝湖書院。大部分是柏油路,那時的路遠沒有現在的寬闊;最後那段,是在鉛山青溪鄉某處段左拐進山去的一條土質馬路。

書院內的庭廊、泮池、碑匾、石坊都很古樸,周邊則草木環翠。目之所至,全然一塵不染,如許之清幽,令我這虔誠的書生格外心醉、讚歎不已!可是偌大的院中僅我一人,故而對那一幕幕的歎賞無處言說,全都一層層積澱在心底了。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沒有相機,那天畫的部分速寫只是為了記錄。而泮池、御書樓那幾幅,也是不得不用簡略的手法,因為能在書院裡待的時間有限,簡略方可多畫一些;為多畫,午後一二點也僅先吃一隻粽子打發胃腸。這類匆忙的情境,催生了我速寫畫中的急就風調,感受融著虔誠,於抬頭與低頭之間,流淌出似與不似間之意象,此中的玄乎怎說得清?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為整體感受書院,臨歸前,我特意爬上附近的一座矮山崗,匆匆畫下了書院的整體概貌。繪畢,一邊在風中吃所剩的兩隻粽子,一邊愈益陶醉在這座著名書院與院外平凡農舍交織出的耕讀畫面之中。使這二者和諧的,除了周邊掩映的共同山光水色的,還有與現代工商業文明遙隔開來的那份從容與祥和。書院唯一的那位中年管理員,在我進門時曾簡短對答,他的精氣神格外閒雅——精神貴族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有時也不需要多少學養,比如這等凡塵不至之境中的他。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國畫大家曾宓(三石樓主)先生審稿併為題寫書名的《江南風物:江平速寫畫集》,已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全書212幅速寫畫,高清優質紙張印刷,線裝後膠裝,重1.7斤,定價78元。網絡售書點每冊62.8元+快遞費。可直接在本號發消息或留言(姓名、地址、冊數、電話、是否題簽)郵購,每冊62元+快遞費12元。為簡便程序,可在本帖打賞支付!江平本人可毛筆題簽(如圖)

。最遲款到一週內發書。

素描下的鉛山,如此有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