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深處:元末戰神----張定邊

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輝煌燦爛,自有文字以來,歷史的長河中湧現的名將燦若群星,不可勝數,我們所熟知的就有春秋的吳起、戰國的白起、秦末的項羽、漢初的韓信、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等,到了三國更是數不勝數,隨便拿出一個到現在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唐代自始至終都沒斷過名將,凌煙閣上的二十四功臣足以說明了一切,這二十四功臣中的秦叔寶和尉遲恭已經被神話,成為了門神,另外的高仙芝、郭子儀、李光弼等更是耳熟能詳,宋代最為著名的就是精忠報國的嶽武穆岳飛,宗澤、韓世忠等也在其列;而元代幾乎人人皆兵,元初的“四傑”、“四狗”能征慣戰,輔助橫掃了歐亞大陸;元末明初的名將幾乎人人皆知,像我們熟知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等。


可以說,我們這個民族從來沒有缺少過名將,久而久之便成了英雄;但翻閱史冊我們就會發現,有一些人的勇武和智慧並不遜於這些名將,甚至可以超過他們,然而由於種種因素,他們並不被其所處的時代所重視,好一點兒能在史書中留個姓名,還是以“敵將”的身份出現的,其餘的連名姓都留不下,便隨著他的時代落幕了,更別說什麼單獨列傳名垂青史了,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時間還是公平的,將該留下而沒留下的還是留了下來,哪怕所有關於當事人的事蹟材料都蒸發了,他總能以其他的方式讓他重現人間,即便是一點兒蛛絲馬跡,也能逐漸摸索到整棵大樹,讓後人驚歎緬懷前行。

歷史深處:元末戰神----張定邊


今天給看官們講的,是元末第一“名將”張定邊,為什麼要加引號呢,因為正史中找不到這個人的列傳,《明史》和《續資治通鑑》裡都沒有,只有以敵將的身份出現的名字,然而這位猛將卻著實讓人驚歎,他的勇猛和忠誠遠遠超過徐達、常遇春等當時的名將,不信給看官們講講他的事蹟。

張定邊(1318至1417),湖北沔陽州湖弦口人,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之一。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歷史深處:元末戰神----張定邊


在元末的那個亂世裡,起義軍像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搞得元朝統治者是首尾不相顧,按住葫蘆起了瓢,一開始就是韓山童、劉福通以“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拉開了元末起義的序幕,緊接著就是郭子興等的起義,經過元軍的不斷圍剿和起義軍的不斷內耗最後就剩下了三支最為著名的起義軍:張士誠、陳友諒和朱元璋,三人中最苦的要數朱元璋,凡是知道點兒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的朱重八是怎麼一步一步成為朱元璋的,不知道的可以自己去補一補,看一看《明史》開篇的詳細記載,你就會發現朱元璋是被世界遺棄到了什麼程度;最好的要數張士誠,因為他是個私鹽販子,可能看官們現在覺得私鹽販子怎麼就最好了,放在現在肯定好不到哪兒去,但看官們別忘了,那可是古代,而且是農業為主的甚至唯一的時代,鹽可不像現在這樣好買,並且自從漢武帝搞了鹽鐵專營後,要買到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並且是官營,換句話說就是壟斷,所以鹽的價格可不低,但又不能不吃,那怎麼辦?所以就出現了販私鹽的這個行當,在當時可是暴利行業,有暴力就有風險,如果被抓住腦袋就沒了,當然,能幹這個行業的那提前肯定是掂量好自己腦袋的重量了;言歸正傳,咱們再說陳友諒,其實陳友諒原本不姓陳,而是姓謝,之所以後來陳是因為他的祖父陳千一入贅到了陳家,就是倒插門到陳家,自此改了陳姓,他的條件在三人中不好也不壞,但他是三人中最為陰險狠毒殘忍的一個,我們的今天主角張定邊跟他就是拜把子兄弟,你說歷史怪不怪,陳友諒一生從沒信任過任何人,只要他覺得這個人妨礙他了,那麼這個人必會成為他的鋪路石,但是陳友諒一生只對一個人堅信不疑,那就是張定邊。



那麼兩人是怎麼認識的呢?張定邊一開始是一個賣草鞋的,聽著是不是很熟悉?對,三國裡的劉皇叔劉備一開始也是乾的這個行當,說是某天趕集,一群愛打秋風的城管看中了他的產品,你一雙我一雙拿了個精光,也不提給錢,稍有微詞還一頓拳腳。這種事很平常,城管不是頭一回欺負人了,你得忍著點,打落牙門往肚子裡吞。可張定邊是個有血性的漢子,受不得腌臢氣,奮起反抗。這個年輕人高大威猛,身手不凡,以寡敵眾竟然不落下風。恰好縣衙的書記官陳友諒路過,見城管又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急忙叫了暫停,嚴肅批評了一頓。陳友諒看張定邊一身功夫,有心結交,便拉到迎恩樓壓驚。一時酒逢知己,將遇良才,兩人相見恨晚,當場結為異姓兄弟。從此,張定邊開啟了他非凡的人生之路,同時也開啟了陳友諒的非凡人生。

歷史深處:元末戰神----張定邊


陳友諒從一開始起義到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張定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沒有過敗績,為陳友諒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不僅能征善戰,而且足智多謀,在陳朱大戰前夕,朱元璋擔心漁夫陳友諒和私鹽販子張士誠聯合起來對自己不利,於是在第一謀士劉伯溫的策劃下,讓他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陳友諒沒看出來,但張定邊一眼便識破了,力阻陳友諒不要接受康茂才的詐降,但陳友諒這時有些自大,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整個長江南部陳友諒的勢力最大實力也最強,他是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的,因此沒有聽從張定邊的勸阻,結果導致江東橋慘敗。

然而這次敗仗沒有讓陳友諒醒悟過來,反而讓他變得有些瘋狂,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這次陳友諒差點兒丟了命,命沒丟理智卻丟了,這個吃了敗仗的陳友諒不知做了什麼美夢,一覺醒來瘋狂要稱帝,張定邊苦苦勸諫甚至是哭諫,無果,然而張定邊並沒有因此放棄陳友諒,他的人生傳奇才剛剛開始,陳友諒稱帝改元,退守九江;又疏於江防,迨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之西門,造成驚惶失措,謂兵從天降,幸得張定邊由安慶撤還之師,冒死爭戰,陳友諒才得以脫險,夜走武昌,到此為止,張定邊已經讓陳友諒重新活了三次,但精彩還在繼續。


鄱陽湖大戰

說起這場戰役,想必看官們並不陌生,一場決定了中國歷史走向的戰役。

經過與不放在眼裡的朱元璋的幾次較量,陳友諒敗的是灰頭土臉,此時他又下了一個致命的命令,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命令斷送了他的性命,也許是出於對朱元璋的刻骨仇恨,他命令凡是抓獲朱元璋一方的任何人,不問是非一律格殺勿論,按理說在那個特殊年代和時期倒也不算太大的錯誤,然而朱元璋卻下了一道跟他完全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陳友諒的士兵願意留下的留下,不願意留下的就放人,回家的給路費;這麼一看,勝負其實早已註定了。也就是這道不起眼的命令,改變了人心走向,從此陳友諒的士兵越來越少,不是逃亡了就是歸降朱元璋了,因為他們都知道陳友諒的心到底有多狠毒。


歷史深處:元末戰神----張定邊

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此時陳友諒近乎瘋狂,傾舉國之兵,號稱六十萬大軍,誓要消滅朱元璋,此時張定邊審時度勢,建議一支兵直搗南京,另一支兵圍南昌,可使朱元璋尾首不能兼顧。然而陳友諒還是沒有聽從。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不顧後防空虛率領六十萬大軍直撲南昌。此時南昌守將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朱文正一看陳友諒來玩兒命了,知道打不過,於是便一面約日偽降,一面派使臣赴南京求援,陳友諒似乎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他已經記不起江東橋的慘敗了,而是堅信朱文正的降城之約,可能他太相信自己六十萬的實力了吧,就這樣圍了南昌城八十五天,愣是沒攻下城,也不知道這將近三個月的時間陳友諒在想什麼,可能在想消滅朱元璋後如何統一天下吧,然而這隻能讓他想想了,這三個月卻讓朱元璋輕鬆集結了二十萬援兵,此時陳友諒是進無可進退無可退,歷史將他逼進了鄱陽湖,張定邊的人生巔峰就此拉開。

第一仗,陳友諒憑藉大船將朱元璋的小舢板擠得七零八落,此時的陳友諒笑了,他彷彿看到朱元璋被淹死時的情景了,於是為了儘快將朱元璋擠進鄱陽湖,他將自己的大船用鐵索連了起來,真不知道陳友諒有沒有讀過《三國志》,史書上記載陳友諒是跟施耐庵熟悉的,不知施耐庵有沒有跟陳友諒介紹過羅貫中,若是介紹了,想必陳友諒死都不會將大船用鐵索連起來,朱元璋沒有對陳友諒客氣,用小舢板毫不客氣地點燃了陳友諒的巨船,連同點燃的還有陳友諒的哥哥陳友仁。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可以說,到此為止,勝負已成定論,但陳友諒並不這麼認為。

此時,張定邊出場了,他沒告訴過任何人,包括陳友諒,張定邊率領他的旗艦和兩艘副艦,從陳友諒水軍陣型中駛出,陳朱兩軍都以為他是出來巡航的,並未在意,誰知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張定邊率領他的三條戰船一刻不停,直接衝向朱元璋旗艦!百萬軍中取元璋首級!這在中國叫“擒賊先擒王”,美國叫“斬首行動",以色列叫“定點清除”,世界盃叫“兩翼齊飛,中場突破”。只見張定邊勇不可擋,以孤軍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此時作戰雙方都被他驚呆了,陳友諒軍也不知為何出現這一情況,而朱元璋軍更是沒有提防,前鋒紛紛敗退,張定邊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一直衝到中軍,朱元璋水軍才反應過來,他的目標是全軍主帥朱元璋!被驚呆的將領們紛紛緩過神來,立刻指揮自己的戰艦前去阻擋,張定邊衝到中軍,已經被三十餘條戰艦圍住,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這些將領看來,張定邊的表演已經結束了。可更讓他們目瞪口呆的事情還在後面。

張定邊簡直堪稱一身都是膽,身陷重圍,孤軍奮戰,卻越戰越勇,銳不可當!他雖然孤軍深入,實在勇猛無比,為鼓舞士氣,親自持劍站立在船頭,以示決不後退之心,士兵為其勇氣所感,無不盡力而戰,艦船竟然從重圍中殺出,一路擊敗朱元璋各路將領,先後斬殺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衝出一條血路,朱元璋水軍竟被他衝成兩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來。此時在後軍的朱元璋眼見張定邊戰船一路衝過來,也慌了手腳,連忙命令船隻躲避,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轉舵太急,船隻竟然擱淺!朱元璋已經是束手無策,以無戰船前來相救,眼看就要當俘虜。在武俠小說中,大凡遇到類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難,武林高手前來相救,事實告訴我們,在真實的歷史中,危機時刻,也會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時的朱元璋就是例子。雖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的遠了點),但也頗具傳奇色彩。此時,常遇春的戰船就在朱元璋不遠處,在眾人都急得團團轉的時候,他手持一弓,來到瞭望軍士身邊,沉穩的對他說:“不要慌亂,告訴我,哪個是張定邊?”軍士用手指向前方戰船艦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軍士手還未放下,箭已離弦,一箭正中張定邊!(射的還是移動靶)張定邊被射中後,無力指揮戰鬥,就此退出朱元璋水軍,竟無人阻擋。張定邊算是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趙子龍。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能放箭。

歷史深處:元末戰神----張定邊


最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被流矢直穿腦袋,他就這樣謝幕了,然而故事還沒完,張定邊身披百矢,猶冒死黑夜駕小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奔武昌,立理為帝,將陳友諒葬於黃鵠山(今蛇山)南麓。朱元璋乘勝調軍圍困武昌,陳之元帥張必先被擒,而張定邊堆城益堅,為時兩月,終以無外援,陳理幼弱無知,受胡美之誘獻城出降。張定邊率一支兵,冒死突圍,逐鹿於荊襄之間,明知大廈已傾,自感擎天無力,而且士卒疲命相從,鬥志日趨消沉,於是勸慰士卒,解甲歸田,以待機復興,相注對淚,依依難捨。


 陳友諒身後,群龍無首,起義失敗。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遂於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為避前嫌,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張定邊入空門後,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領舊屬僧侶,先後墾殖禪田50多畝,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給,亦可週給貧者。他看到廣大貧苦農民因生病缺醫少藥而走投無路時,於是萌生懸壺義醫和取靈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師井之水泡製藥茶,廣施萬民,不求圖報。

洪武10年(1377)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張定邊正在西霞山晨練武功。突然林中狂風四起,林木搖曳,落葉紛披。猛一抬頭,但見一條斑斕猛虎,正從崗上飛竄下來。那猛虎發現了定邊,竟直向他衝來。定邊不免有點慌神。趕忙往右邊一跳,閃在老虎的旁邊,猛一擰身,舉禪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頃刻間,猛虎鮮血直流,腦漿四濺。從這點,可見張定邊的武功。 那時常遇春已經死了幾十年了。


元末將星雲集,光彩照人者比比皆是。但要論誰最厲害,漢軍的張定邊認第二的話,恐怕沒人敢認第一。他是朱元璋的大將們最痛恨和最尊敬的對手。連朱元璋這樣有仇必報的偏執狂,最後也放了他一馬,任憑這個漢軍第一大戰犯去當了和尚。張定邊失敗了,他敗給了時勢,但他的神勇,忠誠和智謀,卻永遠印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任由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