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兒科醫生手撕“物理降溫”,孩子發燒物理降溫到底有沒有用?

韋德俊

孩子發燒物理降溫到底有沒有用?明確回答,它是有用、有效及簡易方法。但物理降溫也需要科學方法進行。估計很多人都有發燒經歷吧!一開始就是體溫上升期,這時患兒表現四肢發冷,心率加快,自覺冷的厲害,有的小孩都打寒戰,冷的牙齒哆嗦。這時如果用酒精或涼水刺激,那小孩越冷的厲害,這時不提倡盲目物理降溫;當體溫達到體溫中樞所設定錯誤溫度目標,體溫就停止上升,這時候,應該維持一段時間,這時可以考慮物理降溫;在就是體溫下降階段,這時小孩表現身體熱感覺,血管擴張引起皮膚紅,四肢皮膚溫度身高,這時也考慮物理降溫。

常見小孩物理方法有很多,現在給大家介紹幾種:可以用溫熱毛巾給小孩擦身體,水溫應調節在32~34℃,可以適當放一點食用鹽,它的效果挺好的; 可以用熱毛巾敷小孩四肢,輕搓寶寶的小腳及小手,有利於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可以用毛巾浸於溫熱水中,取出後擰去水分,敷於額頭;用兌好的35%酒精擦小孩的腋窩、腹股溝等體表大動脈和血管豐富的地方,注意不可擦拭寶寶的胸腹部;可以給小孩枕冷水袋降溫,用毛巾包好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但應注意,新生兒禁用。


耳鼻喉科高醫生

【修改版】

  要了解這個問題的根源,首先得知道我們的體溫到底是怎麼回事,人類屬於恆溫動物,在多數時間,我們擁有一個相對而言穩定的體溫,當然體溫也存在日週期甚至月週期,但都在範圍很窄的幅度內波動。長時間過低或過高的體溫都會引發嚴重問題,甚至死亡,因此我們的身體在一定範圍內可以主動調節產生熱量的速度以及散發熱量的速度,對環境的變化做出一定的適應。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擁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中),它知道正常體溫是多少,通過控制產熱和散熱的平衡來實現對體溫的控制。  

散熱方式

  皮膚血管口徑加大,更多血液流經體表,將熱量輻射出去;

  如果環境溫度升高,降低了輻射的效果,則通過出汗蒸發的方式,帶走多餘的熱量。

  如果需要抑制熱量散發,那就縮小皮膚血管的口徑,減少流經體表的血液,同時抑制出汗,甚至通過起雞皮疙瘩的方式,讓汗毛豎起,保留住皮膚附近的空氣,減少空氣的對流,降低熱量傳導的速度。

產熱方式

  內臟的產熱速率是相對均衡的,無法在短時間之內發生改變。因此,如果需要在短時間內加速產熱,那麼機體會採用打寒顫的方式讓肌肉不受主觀意識控制的方式收縮,從而增強產熱。

總之,機體通過控制散熱和產熱,在多數環境中,都能讓體溫基本保持平衡。

那麼發燒又是怎麼回事?

發燒當然是產熱超過了散熱,平衡被打破,於是體溫升高的現象。但注意,體溫升高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 被動升高

比如中暑的患者,這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機體散熱速度太慢,超出了身體能夠調節範圍,引發體溫被動的升高。

  • 主動升高

  要記住,當我們的身體主動升高體溫的時候,它依然在控制著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只不過現在默認的體溫進行了向上調節而已。而人為捂汗則嚴重的妨礙了身體對散熱的調節,而產熱的調節是有限度的,如果失衡嚴重,那體溫會不受大腦控制的繼續升高,那就非常危險了。

與捂汗相對應的則是物理降溫,但它要麼不能降溫,要麼會引起身體的反抗

  即便拋開體溫升高是機體對抗入侵的病原體的策略不談物理降溫的問題在於,就像現在我們要強行對一個正常人進行物理降溫,你認為身體會對此作出什麼反應呢?毫無疑問身體會通過減少散熱同時增強產熱的方式來對抗體溫的下降,如果物理降溫真的起到了效果!這就像你在打開了冷暖空調的房間裡,嫌溫度太高,於是開了一扇小窗希望能讓房間溫度下降,如果房間溫度真的下降,那麼空調將加大功率產熱以便讓溫度回到它現在設定好的度數上來。

退燒藥為何能退燒?

  與物理降溫不同的地方在於,退燒藥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體溫調節中樞的方式來實現退燒的,這就像調整了空調遙控器上所設定的度數一個道理。由於發燒本身常常會引發不舒服的感受,並可能影響食慾以及睡眠質量等等,因此,退燒藥一經問世就成為家庭常備藥品。雖然,某系醫學指南並不推薦,發燒馬上就服用退燒藥,但潮流所趨還是很難阻止人們採取行動的。

最後必須認識到如下幾件事

  • 退燒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舒適度
  • 退燒的次要目的是緩解家長的過度焦慮

  因為孩子的體溫增高,導致家長過度焦慮時,可考慮使用退燒藥,【捂臉】。

  • 即便有熱性驚厥史的孩子,退燒本身並不能防止熱性驚厥的發生。同時,熱性驚厥絕大多數預後良好,目前尚未發現導致兒童智力下降、學業成績不良或者神經認知以及行為異常的。


  • 《中國0-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

  •  2013年5月版英國的《Nice兒童發熱指南(5歲以下)》


三思逍遙

據我個人帶孩子經驗,孩子火力強,高燒到40°C經常。用退燒針等很容易掩蓋症狀,給人以已經好轉的錯覺。所以當年對孩子,我用物理降溫比較多。

除了腋窩等處用溼毛巾擦拭,頭部冷敷,我還會採用個人的一些方式,比如前心後背的搓理,類似於刮痧,只是用手不用工具。採用這樣不停搓理,散熱也很快。

在孩子39°C以下,我採用這些方式後,還會用另一種降溫方式,就是赤裸與孩子相對,直接把孩子摟在胸口,邊給孩子全身搓理,邊用自己的正常體溫給孩子物理降溫。有娃的媽媽可以試試,我用這方式物理降溫,效果最好,一般孩子很快出汗了。

我不知道這個所謂兒科大夫手撕物理降溫有什麼依據,但建議能短時間物理降溫奏效的,最好別依賴藥物退燒。物理降溫短時間無法奏效,無效果,那當然必須用藥,高燒不退持續時間長,可不是鬧著玩的。切記。

物理降溫不只是對孩子如此,大人也一樣。只不過老人火力差,高燒到三十八九度已經是昏昏沉沉。前幾天老母親發病住院,就是如此。

每天下午發高燒,醫生打退燒針,體溫正常,晚上又高燒,再用肛門栓降溫,到下半夜體溫正常,一直穩定一個白天。那幾天我就發現,發熱的週期就這個規律了。直到有一天晚上,遇到另一個男醫生值班,再次高燒,他拒絕用退燒藥。他對我說:“我的習慣就是儘量不用退燒針,最好物理降溫,觀察我的用藥效果,是不是起作用。你不要害怕,八十多歲的老人能高燒到39°C,本身就說明她體質特別好,是好事。繼續回去物理降溫,觀察著。”

當時就被他說服了。問護士要了冰塊,用乾毛巾包裹了,我輪換放母親腋窩,一邊最多十分鐘就換另一面。這樣折騰著,母親的體溫居然慢慢降了。到早上五點,只有37.1°C。白天恢復正常體溫。就這樣,母親的體溫再沒有反覆,一直正常,到今天已經四天了。

真的感謝那位有原則的值班醫生。事實證明用藥很對症,母親現在一天比一天精神好。

物理降溫,是最有感情的方式。它起的作用不只是降溫,還有撫摸帶給人心靈的撫慰,這對病人非常重要。阿兮以為,讓病人在高燒昏沉中,感覺到被愛著,是最好的退燒藥。您覺得呢?


阿兮隨筆

感冒發燒,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不過因為小孩子發育還不完全,比較脆弱,所以家長們會非常緊張,擔心發燒會導致嚴重的後遺症。畢竟,也確實有過一些傷感的案例。

其實,很多人對於發燒可能都會有一些誤解,認為發燒是完全的壞事,是一種病。但實際上,發燒反而是人體正常,身體免疫系統健康的一種表現。發燒,是因為人的身體感染了病毒或者細菌,它們會產生毒素,這種異常的情況被我們的免疫系統發現之後,就會自動升高體溫,通過高溫或者增強某些免疫細胞的功能來殺死那些病原微生物。所以,發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我們的身體為了保持健康而實行的一種防禦機制。所以,只要體溫還在可控範圍內,我們其實是沒有必要強制幫孩子退燒的。

那說到本題的重點,物理降溫,很多醫生和專家都認為物理降溫是沒用的,但是也有很多家長在現實中用物理降溫方法確實讓孩子的燒退了,究竟哪種是正確的呢?按理說這個問題如果要嚴謹一點的話,應該用實驗來證明,但是我們也沒這個條件,所以,下面的看法也主要是來自於各種資源的學習。目前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是,物理降溫可能真的對孩子的退燒沒有很多的作用,但是,它可以讓發燒的孩子更舒適一些,而在現實中,通過物理降溫之後,孩子成功退燒的情況,其實可能是孩子的自愈,說明免疫系統戰勝的病毒。


一切正在發生

孩子發燒物理降溫我一直覺得起效慢,不如藥物快。可是今年年初娃發燒40度藥物降溫不見效的情況下,我無奈選擇物理降溫,這才發現物理降溫很管用。


科幻直通車馮志剛

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可以撕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同樣,物理降溫雖然目前不推薦了,但是如果用的好,當成一個輔助的退熱方法,對孩子也是沒有壞處的,關鍵是用對。
咱們說了好多次了,發熱雖然不舒服,但是這確實是人體主動將體溫升高,目的是減少病原在體內的繁殖和複製,其實是為了身體好。但是確實有時體溫太高了,會讓孩子非常不舒服,這時,需要退熱處理,讓孩子們舒服一些。
這不是說就讓病原放開了複製或者繁殖了,因為除了發熱,身體免疫系統還有其他方法消滅這些病原呢。
發熱起來後,分為3個期,分別是體溫上升期,高溫維持期,體溫下降期。在體溫上升期,孩子們雖然體溫已經達到38.7攝氏度(舉例子),但是因為大腦設定的目標是39攝氏度,所以,孩子體溫還要上升,所以,孩子們會覺得冷,手腳冰涼,這時是一定不能物理降溫的,什麼方式都不行,洗澡不行,裹溼毛巾也不行哦。
但是隨著孩子體溫上升到最高點(比如39攝氏度),這時,孩子體溫就不會上升了,會維持一會,開始體溫下降了,這時,孩子表現是開始冒汗,手腳發紅了,這時一般也無需物理降溫,但是,如果孩子就喜歡洗個澡,這時洗個澡也ok啦,不是嚴格禁止的,不是說洗個澡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損傷。
之所以不推薦物理降溫,就是怕家長們在孩子處於體溫上升期時給孩子物理降溫,這時會導致孩子不舒服,還降不下來體溫,所以就不推薦了,但是如果在體溫下降期,用用物理降溫的方式,也不是禁止的,用對了就行了。

兒科醫生孔令凱

小時候發燒爸爸媽媽總會在額頭給我們冰敷毛巾,或者蓋上厚被子,讓我們睡一覺出出汗,甚至還有家長用酒精給孩子擦身體降溫,但是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些方法其實並不是首選的退燒方式。

因為物理降溫只是把人體體表溫度降低了,大腦裡調節體溫點的中樞依然沒變,這種降溫不會維持很長時間,屬於治標不治本。另外這種物理降溫,使用不當還有可能造成傷害,前幾年就有東莞一名1歲男童發燒,父母用酒精擦拭其身體降溫,最後導致死亡的悲劇發生。

比較安全的物理降溫的方法是溫水擦浴,水溫比體溫低1~2°即可,水溫太低孩子會覺得冷,比如高燒39°,用36°或者37°的水就差不多,這裡提醒各位家長手的感覺是有一定誤差的,最好用體溫計測量水溫。給孩子用擦浴、泡浴都行,一次至少20分鐘。

另外還需要控制環境溫度,室溫保持在25°左右即可。有的孩子發燒時會覺得冷,這是因為外界溫度跟身體溫度差別大,這種情況多穿一點就可以,不能給孩子捂得過多。

另外還有的人發燒後喜歡蒙在被子裡睡一覺出出汗,這種方法可不可取?

出汗的確是調節體溫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發燒的病人能出點汗,體溫散熱就會增快,但是不能反推,一定出了汗才會好。成人不會引起什麼嚴重後果,但對孩子來說,捂得過多會導致體溫過度升高,如果出現體溫40.5以上,過高熱、超高熱的情況,會導致捂熱綜合徵,對大腦、心肺肝腎都是很嚴重的損害,非死即殘。

酒精退燒就更不可取了。酒精能被皮膚吸收,特別小的孩子可能會酒精中毒,有些人用工業酒精擦拭身體,工業酒精中除了乙醇,還有甲醇,毒性較大,會導致失明、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


健識局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非常緊張,生怕被燒壞了。於是,捂被子、擦酒精、吃退燒藥、打退燒針……這些傳說中立竿見影的退燒妙招紛紛齊上陣。然而,這些真的都非常有效嗎?

文/蔣紅

謠言一:捂汗能退燒

孩子一發燒,有些家長就會給寶寶穿個裡三層外三層,或是乾脆喝碗薑湯蓋上大棉被,好好捂一捂。因為,老一輩常說,孩子發燒怕冷,千萬不能再受寒,裹厚一點捂出汗來,燒立馬就退了。然而這種做法並不科學。

很多家長喜歡用"捂汗"來給孩子退燒,但是,兒童的汗腺並不發達,通過"捂汗",不易達到"發汗"的目的。對兒童來說,往往越捂體溫越高,不僅退燒難,更容易造成"捂熱綜合症"(即因捂蓋過嚴使得孩子出現高熱、脫水、面色蒼白、反應低下、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症狀),還可能誘發高熱驚厥、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正確做法:適當解開衣物,散熱

孩子發高熱時,往往肢體循環會變差,可能會出現頭部滾燙、手腳冰涼的情況,但不能一味蓋被子或加衣服,正確做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讓其充分散熱,而手腳部位則要適當保暖。

家長可以用溫熱水敷一敷寶寶的手腳,讓肢端循環改善,手腳變暖,這樣更容易散熱退燒。

謠言二:酒精擦浴退燒效果好

酒精擦浴是以前常用的退燒方法,用稀釋的酒精擦拭皮膚,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加速水分的蒸發,通過酒精的揮發作用帶走體表的熱量,使體溫降低,然而這種方法並不可取。

嬰幼兒皮膚薄嫩,通透性較強,角質層發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當豐富,血液循環較為旺盛,發燒處於高溫持續狀態時全身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毛孔張開,對塗在皮膚表面的酒精有較高的吸收和透過能力,因此酒精經皮膚更易吸收,對寶寶的刺激比較大。

酒精擦拭對寶寶的壞處

1、若酒精擦浴後,時間較長,擦拭面積又大,對於嬰幼兒來說肝臟功能發育不健全,容易產生酒精中毒。

2、若酒精濃度過高就會造成腦及腦膜充血水腫,引起精神興奮,出現煩躁不安、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酒精中毒症狀。

3、還有些孩子可能會對酒精過敏,而引起全身不良反應,如皮疹、紅斑、瘙癢等。因此現在不提倡家長自己用這種方法給寶寶降溫。

正確做法:溫水擦浴,降溫效果才佳

寶寶發燒時,應用溫水代替酒精擦浴,即用溫水毛巾擦拭全身。擦拭的重點部位在較大的血管走行的地方,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等處。

同時也可以給寶寶洗個溫水澡,可更好的幫助寶寶降溫,水溫與患兒平時洗澡水溫接近就行,每次5~10分鐘。

謠言三:一發燒就吃退燒藥

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發燒,就立馬給孩子來一粒退燒藥,生怕,晚了一步,孩子被燒傻了。還有些家長看吃了藥後效果不明顯,就立馬又換上另一種退燒藥。你真的以為,這樣孩子就可以退燒嗎?

發燒是身體在調動自身的免疫系統,讓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感染,這是孩子利用自身免疫力對抗疾病的一個表現,在對抗發燒的過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會得到不斷提高。

普通的發燒通常是不會損傷孩子大腦的,相反,如果採用過激的方式來退燒,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寶寶體重輕,體表面積大,一旦吃退燒藥的劑量掌握不對,就容易造成虛脫和胃腸道的損傷。

正確做法:孩子發熱,物理降溫是首選

一般來說,孩子的體溫在38.5℃以下,精神狀態較好,可以先不用退燒藥,應採用鬆解衣物、降低環境溫度(比如三伏天)、泡澡、擦身、貼退熱貼等物理降溫方法更安全也更有效。

超過38.5℃以上可在物理降溫的同時吃退燒藥,服藥時也要多喝水,保證足夠水分排汗及排尿。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可在接近38.5℃時口服退熱藥,避免驚厥發生。

退熱劑的適用人群主要為大於三個月的兒童,三個月以內的小嬰兒不能隨便服用,一旦發熱,必須立即就診!若服用退燒藥後孩子體溫還是沒下降,也不要馬上再服用一次退燒藥或更換其他退燒藥。

退燒藥起效一般需要半個到一個小時,間隔4~6個小時之後才能再服用退燒藥。同時,也要注意讓寶寶多喝水,更利於降溫。

謠言四:打針輸液退燒快

打針,孩子很痛苦

依賴輸液,易引起免疫低下

有一些退燒針劑,可能會引起腸胃黏膜損傷,如果注射劑量過大,會使孩子出汗過多、體溫迅速下降,易引起虛脫。事實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數多了,不僅導致寶寶食慾下降,胃腸功能紊亂,還可能出現免疫功能低下,對他長遠的健康也會有影響。

正確做法: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

對於普通的感冒發燒,能自己退燒最好,能吃藥退燒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目前兒童口服的退燒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後30分鐘就能起效,起效並不比打點滴慢,更重要的是這些口服退燒藥副作用小,比較安全。

只有當寶寶長時間高熱不退、患兒精神不佳、進食差、喂藥困難時,除了常規的退熱手段外,一般才考慮打針輸液。

謠言五:吃藥影響醫生判斷

與一些過於緊張的父母不同的是,有些家長處理寶寶發燒問題時顯得反而過於"淡定"。寶寶發燒都超過38.5℃,但因擔心吃了退燒藥會影響醫生對病情的正確判斷,堅持不給寶寶吃藥,非要排隊候診幾個小時,等見了醫生再處理。

正確做法:體溫超過38.5℃,建議服用退燒藥

在未見到醫生之前一定要積極給孩子降溫,若寶寶只是低熱,溫度未超過38.5℃,媽媽可先採取物理降溫,如選用退熱貼、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方法。

同時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流質食物,以免脫水。當寶寶體溫達到38.5℃以上時,建議及時吃退燒藥。

小結

對於孩子發燒,家長切勿聽信謠言,充當"內行"。很多傳說中的退燒妙招都是不科學的,甚至會加重病情,引起其他更嚴重的症狀。


心連心好月嫂

寶寶生病最讓媽媽心急火燎的莫過於溫度計上那一串居高不下的數字,退燒對媽媽來說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忍耐力的考驗。何時該給寶寶降溫、用什麼方法來退燒、為什麼退了又燒起來?Parents來為你一一盤點。

你必須瞭解:退燒的意義

發燒的本質原因是身體正在抵禦外界的病毒,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免疫力提升的一個過程。觀察發燒的熱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可能造成誤導,所以寶寶體溫不太高時不必急著退燒。但是,高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能量的消耗,導致脫水、高熱驚厥等,所以寶寶持續高燒到一定程度,又必須退燒。

降溫並不是一下將寶寶的體溫降到基礎體溫,只要降到38.5℃以下就可以,否則會破壞寶寶免疫系統對病菌的抵抗。

為寶寶退燒的方法大致分為物理降溫和藥物退燒,這兩種方法,可以配合使用,效果會更明顯。並不是所有的發燒情況都適合物理降溫,在合適的時機降溫,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寶寶持續低燒一小時,體溫保持在38℃以上、38.5℃以下,可以使用物理降溫。如果這時寶寶的體溫超過了38.5℃,就要改用藥物降溫。

寶寶吃了退燒藥,體溫降到38.5℃以下,但一兩個小時後體溫又超過38.5℃。因為兩次吃退燒藥的時間間隔不能少於4小時,此刻不能再給寶寶繼續吃藥,所以可以改用物理降溫。

寶寶吃了退燒藥,但一小時後仍然高燒不退,或者體溫沒有降到38.5℃以內,這時可以使用物理降溫。

介紹幾種最常用的物理降溫法,以及媽媽們的使用經驗。

1、多喝水、少穿衣

寶寶多喝水,就可以促進排尿、出汗,帶走身體一部分熱量。同時,小便增加,可以加速病菌在寶寶體內的代謝。而寶寶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差,少穿一點衣服,有利於體熱排散。如果發燒時伴有腹瀉或嘔吐,寶寶又喝不進溫開水,也可以給他喝點果汁,以防寶寶脫水。

媽媽點評:

多給寶寶喝溫熱的能促進寶寶排汗,我覺得這個方法在低燒時退燒效果特別明顯。——堯堯媽

2、洗溫水澡

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還好,也有體力洗澡,那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物理降溫。讓寶寶在浴盆裡泡10分鐘,水溫保持在40℃左右,不要低於寶寶發燒時的體溫。這期間如果水涼了,要隨時加入一些溫水,半小時後測量一下寶寶的體溫,直到體溫降到38.5℃以下,就可以結束了。有過高熱驚厥的寶寶不建議使用這個方法,因為泡澡會耗費寶寶一定的體力,不太適合這樣的寶寶。還有身上出疹的寶寶也不適合洗溫水浴降溫。

媽媽點評:

姍姍每次發燒時我都給她洗溫水澡,洗完澡體溫就能下降低0.5~1℃。最好在寶寶精神好的時候洗,這樣她就可以一邊玩水一邊泡澡,比較配合。但是到了晚上這個方法就不太適合了。因為體溫會反覆升高,如果重複洗的話,寶寶會不耐煩。——姍姍媽媽

3、溫水溼敷

把毛巾在溫水中充分浸溼(注意水溫不要超過寶寶當時的體溫),擰成半乾半溼狀,敷在寶寶四肢、腹背皮膚上,等待片刻後再重新潤溼毛巾繼續換敷。這樣持續敷半小時後,再測量一下寶寶的體溫,達到38.5℃以下就可以結束物理降溫了。溼敷時要注意室溫,至少能達到18℃以上。注意不要敷頭部,脖子以下,身體、四肢都可以敷。

媽媽點評:

持續地敷,會很有效,而且寶寶只要躺著就行,不會感覺累。也可以在寶寶睡覺的時候做溼敷,溼敷讓寶寶感覺舒適,睡得更好。唯一的遺憾,是媽媽會比較辛苦。——丁丁媽

4、退熱貼

退熱貼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水凝膠,寶寶發熱時,將退熱貼貼在額頭或其他大血管走行部位,利用物理原理將熱量集中到膠狀物中,再通過水分汽化帶走熱量,通過局部降溫來實行輔助退熱。使用時注意退熱貼不要碰到頭髮、眉毛、傷口、眼部及皮膚有異常的部位;如果使用中或後,皮膚出現異常,應該立即停止使用。

媽媽點評:

我覺得這個方法特別方便,貼在額頭上不會影響寶寶活動和休息。不能指望它像退燒藥那麼管用,只是能讓寶寶舒服些,而且給媽媽挺大安慰。——旺旺媽


父母世界

我有兩個孩子,都是自己帶的,這幾年下來,孩子的常見病我都能自己處理,說說發燒,我家孩子一般發燒分兩個階段,起初手腳冰涼,身體發熱,這個時候,是體溫上升階段,孩子會感覺冷,這個時候不能用物理降溫,應該保暖,就是我們常說的捂汗,另外給孩子按摩手腳,或者用溫水泡腳,幫助末梢血液循環。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全身發熱,手腳也會發燙,這個時候我會採取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就是幫助身體散發熱量,先把衣服脫掉不要再捂著,用小毛巾蘸40度左右的溫水依次擦拭額頭,耳後,脖子,前胸,後背,腋下,大腿根。切記不要擦肚子和四肢。這些部位血液循環快,能很快帶走熱量,體溫馬上就能降下來。穿上薄一點的衣服,有助於散發熱量。物理降溫不像吃藥,能有持續的作用,也不會降的很低,過半小時,20分鐘就要擦一次,擦身之前別忘了摸摸手腳。如果覺得麻煩,也可以直接把孩子放進洗澡盆裡,水溫要比體溫低,35,6度就可以,馬上就可以降下來了。有時候孩子發燒沒精神,放進盆裡一會就玩起來了。別在水裡時間太長,以免著涼。

一般超過38.5我會給孩子吃退燒藥,家裡備著美林和泰諾林,兩種藥交替使用。美林退燒比較快,溫度也會降下來比較多,泰諾林不知道是對我家孩子不適合還是什麼原因,吃完效果感覺不太明顯。即使吃了藥也可以採用物理降溫。

以上這些是我的經驗,我覺得不錯,一直是這樣操作的。前幾天大寶從幼兒園傳染的感冒發燒,反覆燒了5天,驗了血是病毒性的,沒有吃抗生素,吃了點緩解感冒的護彤,發燒就是這樣護理的。這個過程很揪心,但是最後寶貝靠自己的抵抗力戰勝了病毒,免疫力又提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