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就是一場拿命換錢的戰爭

當下的創業,如果不和互聯網結合,似乎就找不到活路了。

雖然也有人說傳統產業做得好一樣能賺錢,但互聯網創業一旦成功,吸金能力是傳統行業無法比擬的,這也是絕大多數創業者選擇互聯網創業的原因。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風頭正盛的互聯網創業可能就是一個無底洞,甚至有人說,互聯網創業就是拿命換錢。

員工1當3,創始人1頂10

之前曾有一個說法,互聯網公司活得都很滋潤。為啥這麼滋潤呢?因為平時的工作量大到無法想象,於是各種花樣的福利都來了。講真,沒這些看起來很滋潤的福利,一般的員工很難在互聯網創業公司呆得長久。

互聯網創業就是一場拿命換錢的戰爭

海量的工作下,一個員工往往要承擔2-3人的工作量,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而創始人更是不拿薪資的免費勞動力,一個頂10個沒日沒夜的開會研究方案開發市場。圈內知名的互聯網大佬這樣拼命的比比皆是,雷軍一天開十幾個會,吃飯只有幾分鐘的時間。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每天只睡5個小時甚至更少,幾乎寸步不離辦公室。不是他們想這樣,而是不這樣拼命就很難在殺成紅海的互聯網行業活下去。

節奏快,996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996基本是每個創業公司的基本狀態,互聯網行業更甚,阿里、小米都是如此。

有小夥伴在知乎上吐槽:在互聯網公司就是拿命換錢。沒有周末,沒有午休,私人生活簡直是天方夜譚,一旦你上了這條船,就要變成永動機。員工尚且如此,創始人的狀態可想而知。

互聯網創業就是一場拿命換錢的戰爭

歸根結底,時間不夠用是因為整個互聯網行業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態,7*24小時的業務模式讓員工根本沒有喘息的空檔,大公司人員配備充足還好些,小公司完全是燒錢又燒人的狀態。

一旦慢下來,就會被競爭對手甩到影子都看不到。很多時候,“不得不”快是他們心理的真實寫照。

流量經濟下,搶用戶搶到頭破血流

互聯網行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流量經濟。阿里巴巴在推來往時,馬雲甚至發動趙薇等一眾明星好友幫他為來往拉人頭,雖然最後也並沒什麼卵用,但由此可見流量的重要性。

互聯網創業,很多同類企業在技術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只能在流量上拼殺,各家用盡渾身解數爭奪用戶數,爭奪用戶時間。

互聯網創業就是一場拿命換錢的戰爭

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打車軟件,在滴滴一統江湖之前,各家為爭出行用戶紛紛大手筆燒錢,先是快的、滴滴,隨後是優步、易到,為的就是能夠引來流量,進一步提高這些用戶的黏性。因為手裡沒有這些用戶,就無法佔領市場,沒有市場的話語權就引不來投資,沒有投資也就意味著離死亡不遠了。

投資人施壓,等不到掙錢就被逼著賣公司

互聯網創業就是一場拿命換錢的戰爭

遭遇了以上種種艱辛,成功晉級到B輪、C輪後,也不意味著完全的成功。

最顯著的例子是人人車,去年融資到C輪獲得幾億投資之後,人人車對外宣稱2016年初就能拿到的1億多D輪,直至今日也沒有下文。反而是等來了人人車與團車網聯姻的消息,據創始人李健的說法,這次合作並不會帶來營收。那又是為了什麼呢?

很多類似的商業合作背後資本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滴滴收購優步中國,就是資本一手推動的結果。而人人車是不是也將面臨這樣的結局,都未可知。

資本的嗜血的,投資人喜歡快進快出的流動資本,而不是等著你蝸牛般慢慢成長再去一點點分紅,互聯網創業更是如此。

有網友說,這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免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