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夫村子的故事

麻夫村子的故事

劉栓海介紹社火展演情況

麻夫村子的故事

麻夫村全貌

麻夫村子的故事

麻姑廟舊址

麟遊縣酒房鎮有個麻夫村,這個村名讓人摸不著頭腦。是這裡的人都會搓麻繩?還是這裡的人都姓麻?都不是,村上75歲的劉忠鋒竹筒倒豆子般說出的原委,更讓人如墮五里霧中,“以前村上有個南海寺,有個北海寺,寺裡的僧人都是麻子,就叫個麻夫。”這是什麼情況?村名真的可以這麼草率嗎?

傳說裡神秘莫測的村名

麻夫村文化廣場上立著牌子,講述著麻夫村的一個傳說。說是古代甘肅崆峒山下一個村子裡,住著個麻子姑娘,娘死得早,後孃對她不好,親孃變成老牛照顧她,最後麻子姑娘跑到這裡的山上,潛心學習醫術,治病救人。後來老百姓為了紀念她,建了麻姑廟,這地方就叫麻姑,叫著叫著就叫成了麻夫。

這個傳說其實就是中國民間傳統故事裡的麻姑,東晉醫藥學家葛洪所著《神仙傳》裡,記載大同小異。只是《神仙傳》裡說,麻姑後來成了神仙,造藥釀酒,成為民間信仰裡供奉的醫藥神。這裡以前的麻姑廟,在當地人的傳說裡,已經本地化了。但這個得名的原因卻比較可靠。村上有個叫劉栓海的,比較完整地講出了麻夫得名的原因:“這裡是鳳翔通往甘肅的必經要道,曾經有驛站,因為這裡的麻姑廟特別有名,所以這一站就叫麻姑站。後來慢慢被叫成麻夫站。”

明代《永樂大典》記載有麻夫站的名稱,位於鳳翔、千陽、麟遊三縣交界,唐宋元時期為鳳翔府直轄。由於有商賈的往來滋養,麻夫站歷來富庶。在1929年的巨大自然災害中,整個關中顆粒無收,就連最繁華的鳳翔,都有饑民來這裡賣兒鬻女,因為這裡的人家當時都還吃得上飯。所以鳳翔過去有這樣的民謠:“嫁女嫁到麻夫站,家有白麵面。”

麻夫站的繁華被村上古老的戲樓印證了,戲樓上寫的是麻夫鎮,可是麻夫的行政級別一直是村,沒有更改過啊?劉栓海說:“解放前這裡是麻夫鎮,解放後路修得多了,交通帶來的繁華沒有了,就改成村了。”

記憶裡車水馬龍的古道

“聽老人說,麻夫有好多人是清道光年間從鳳翔遷來的。”劉忠鋒說清代的時候,山裡鬧白蓮教,人都跑光了,後來鳳翔有人來這裡包山種地,慢慢又興旺起來了。那時候麻夫的街道上車水馬龍,牽著騾子的客商有甘肅人,有河南人,他們從這裡可以去鳳翔,去千陽。這種繁忙,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麻夫的繁華遠及清代以前,劉忠鋒說他在年輕的時候,幫村上人下葬,曾經在墓地裡挖出石人石馬,還有埋在地裡不知道什麼年代的大碌碡。

這樣一條富庶而偏僻的古道,通往大山深處的老爺嶺,這條路如同一把巨大蒲扇的扇柄,老爺嶺上的大小道路就像扇面上的脈絡,最終都要在扇柄的根部會聚在一起,而這個會聚點,就是麻夫站。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這樣的地方自然也滋生過“吃大路”的山寨。飽受其苦的,除了往來的商旅,還有西來的麥客。甘肅來的麥客進關中通過麻夫儘可放心大膽,土匪以前也是莊稼人,麥客還沒割麥,自然兩手空空。而回家的時候是要留下買路錢的,當然土匪也不會把麥客的辛苦錢全搶走,否則路斷人稀,他們自己也就餓死了。

上世紀60年代以後,這條路上的土匪沒了,但因為交通的改善,商旅也少了,只有甘肅麥客依舊在走。每到農曆五月初,一覺醒來出門一看,街道兩邊的房簷下睡的都是麥客,他們從這裡到鳳翔,繼續向東,然後一路算割算回,等到一個多月後掙了錢再從這裡回家,家裡的麥子也剛剛熟了。時過境遷,麻夫名字的由來和曾經的繁華已經漸漸淡出歷史,但這裡民間傳承的獨特藝術之花,卻依舊絢爛。

村莊裡引以為豪的社火

麻夫人最自豪的民俗是社火,“我們的社火和隴縣以及關中道上的都不一樣!”劉栓海是麟遊地臺社火非遺傳承人,也是當地的社火“母子”。“‘母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導演。”劉栓海不無自豪。

劉栓海認為麻夫社火最顯著的特點是“耍”,也就是表演。現在大多數地方的社火主要是“遊”,尤其是車社火和高芯社火,主要是扮相漂亮,走村串戶地遊行。耍社火耍社火,不“耍”就沒有了社火本來的味道。怎麼耍,耍什麼,就是社火的傳承。

麻夫社火有個講究,叫作“一席之地”耍社火。社火有時候要進到人家裡去耍,不管多少人都要在這麼小的地方表演,所以耍社火的動作都有講究,設計的巧妙在於大馬金刀的身段看得人眼花繚亂,卻又不碰不掛,特別好看。這樣的表演段落現存大概有100多個,其中不少是劉栓海根據老人的描述整理出來的,既好看,又有吉祥的寓意,特別受歡迎。每年,劉栓海都要帶著村上30多個人的社火隊到隴縣去參加社火節,在耍社火的隊伍裡面,很有名氣的。

麟遊縣文化館現在想讓劉栓海整理出麻夫社火的一套文字資料,好多電視臺、文化公司也慕名而來,想拍攝麻夫社火從化妝到表演的全過程。但劉栓海都拒絕了,在這個事情上他很為難,他怕這些東西公開了,被其他社火隊學了去,那麻夫社火的獨特性就沒了。酒房鎮黨委副書記王彥平勸他,當務之急是要把書先出出來,麻夫社火就有了完整的資料,書是你寫的,誰也搶不走你的東西了。村上書記也說就是的,你寫,要紙了啥的來村上拿。

劉栓海其實私下裡已經寫了不少,除了社火,還有流傳在當地的曲子。

生活裡幽默詼諧的曲子

曲子,調子像戲不是戲,也不是歌。有點像詞,唐詩宋詞的詞,旋律是固定的,詞隨時填。民間的曲子是一些押韻卻又很口語化的內容,多是抒情敘事。劉栓海記錄的曲子在當地流傳已久,既有甘肅的腔調,又有關中特色。古往今來,南來北往的人,總會在這裡的地方文化上留點痕跡。

“十盞燈來什麼燈,王祥臥冰為母親,孝心兒感動了天和地咿呀哎……”你聽聽這甘肅味兒濃不濃?還有好多的小曲兒沒機會聽,只能拿著劉栓海整理出來的詞,一句句地去感受字裡行間的歲月與風情。

劉栓海還寫了不少新曲子,閒來無事教村上人唱,有國家大事,世相人情,還有很多歷史文化的內容,比如麻夫站名字的來歷等等;這些新的內容,不但能讓麻夫曲子活生生地繼承下去,也能讓麻夫的地域文化完整地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