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下跌會對公司自身造成什麼影響?

任棟永安

當然,公司股價下跌是上市公司一般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主要有以下影響:

1)信譽

公司股價大幅下跌會造成公司名譽受損;名譽是很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的。名利,名利從來都是分不開的;

2)資產

公司市值下跌,淨資產下跌;

3)資金

股票質押是最常見的融資手段之一,股價下跌意味著需要追加質押物或者保證金的壓力,有可能帶來短期的財務危機;

4)股東套現成本增高

股價低了,也就賣不上價錢了;

5)繼續增發睏難

如果想要再融資,就比較困難了;

6)可能會造成公司控制權變更

可能會讓別人要約收購;或者是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控制權;


除此之外,對公司正常經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主要是財務影響最大;


以股易金

股價下跌肯定會多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影響有公司市值降低和資產縮水公司融資受影響等!

公司市值降低

公司的股價與公司市值都是成正比例的,同漲同升,同跌同降;所以股價下跌,公司市值下降,也就是說公司沒有這麼值錢了!


比如:某公司股價10元,總股本1億股,公司市值10億元;隨著股市大市行情不好,股價跌到8元了,這時候公司市值為8億,蒸發了2億元市值,由於股價的下跌公司已經沒了2億元的市值。

公司資產縮水融資額受影響

企業上市就是為融資為目的,融資是要評估企業資產,根據公司資產給以一定的融資額度!隨著公司的股價下跌,公司市值降低,等於公司資產縮水,同比股價沒跌之前沒這麼值錢了!所以對公司融資額度會受很大的影響。


比如:某公司股價10元,總股本1億股,公司市值為10億!公司為發展需求資金週轉進行融資,因為股票是有價證券可以做抵押貸款;在股價10元時候公司市值10億,可以用股票有價證券抵押融資4.5億資金,隨著股價下跌,股票有價證券也會貶值,重新進行抵押貸款的話會影響融資額度;如果股價持續殺跌公司有需要補倉抵押物或者面臨爆倉風險等影響


老金財經

股價漲跌是由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一時期的市場熱點;或被遊資相中短期炒作等因素決定的。



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如果公司沒有融資計劃和沒有在銀行質押股票貸款,股價漲跌及換手率對公司生產、經營、財務、商業活動等沒有任何影響。



如果在某時間裡上市公司需要再融資才能開展業務,如果股價太低,相應融資就會少,不足以推動公司再發展。上市公司會想方設法(如與主力聯手操縱)使股價上漲或維持在一定範圍。



同樣,如果上市公司在銀行貸款是靠大股東質押大量股票的。一旦股價接近質押價附近,銀行會考慮自身利益,就會拋出大量的質押股票,這樣會使股價迅速下跌,一些資本大鱷會趁機買入,撐握了控股權,公司易主,這對上市公司影響是致命。所以在這種情況,市場中經常有某上市公司董事長、高管、或者號召員工增持股票的公告,目的是穩定股價。



回答完畢


樹林與竹林

簡單回答一下吧。

第一,對公司形象造成重創。

如果長時間持續下跌,社會公眾會對公司的看法發生改變。銀行會不願意提供融資;優秀人才加盟會有疑慮;產品的市場推廣增加困難;供應商也會不願意提供原材料,或提出更高的供貨條件等。

第二,抵押融資可能爆倉。

如果公司股東用股份抵質押融資,有約定的抵押率。一旦股價下跌到約定水平線而股東沒有別的足值抵押物,可能面臨股票被強制交易,既造成股價的繼續震盪,也可能引發公司控制權或長期戰略股東的變化,進而董事會進行調整,公司的戰略結構和方向可能就此改變。

第三,管理層面臨巨大壓力。

職業經理人結構管理的公司,股東、董事將施加壓力,要求管理層拿出各種辦法包括業績以提升股價。如果效果不佳,可能管理層將大換血或者被清洗,造成公司動盪和不確定性。比如雅虎公司幾年來更換數名CEO,連創始人楊致遠都掃地出門了,可還是不行。

第四,控制權變更。

如果有“野蠻人”趁虛而入,趁低價大量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同樣有可能引發控制權變更,進而股權結構大變,如第二種情況那樣的結果。新鮮的例子包括萬科蓄意壓低股價引發的控制權之爭,結果創始人王石出局。

第五....會影響老闆、持股人福布斯雜誌的富豪排名吧?以及公眾對他的評價。嗯嗯,看看下圖你就明白了,這一點其實也挺重要的。


一劍西來舞榭歌臺

嚴格說起來,股價漲跌其實對上市公司的本質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為上市公司不是通過倒買股票來賺錢的,股價漲跌一點都不會影響公司的經營業績、淨資產。

有影響的地方首先是資產損失,股票是有價證券,股價下跌,資產縮水。作為可抵壓性資產減少,銀行貸款額減少,資金週轉困難,大股東套現解決資金週轉的成本提高。

其次股價下跌,對於想增發融資來說也會相對困難。

還有一些小影響就是如果大跌或者暴跌了,短期會給公司造成輿論壓力,無論大漲還是大跌,公司都必須給出說法,如果說法不合理會對企業的信譽等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像獐子島。

股價的變動如果持續處於一種不穩定或者是下跌趨勢狀態中,還會打擊投資者和管理層的信心。

更多財經內幕消息請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