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被近十所院校同行認可,西農這位教授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這樣一位老師,他的課堂如戰場,學生們爭先恐後的早早來到教室,只為佔據聽課的“有利地形”。 兩小時的課程,100餘個座位的教室坐得滿滿當當,他邊講邊寫板書,不時提問與學生互動。教室裡,沒有竊竊私語,沒有低頭玩手機,只有聚精會神的聽他講課的學生。

成果被近十所院校同行認可,西農這位教授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

他叫陳鵬,陝西省高校系統優秀共產黨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教授。作為生命學院的一員,他先後擔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長,見證了學院從基礎課部到基礎科學系再到生命學院發展壯大的歷程。特別是對生物技術專業綜合設計性實踐教學體系改革,陳鵬更是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投入教學改革,作為老師他責無旁貸

農學系本科,生物化學碩士,植物病理學博士,“70後”的陳鵬在摯愛的母校已經度過了27載春秋。從1998年留校到現在任教的20年裡,陳鵬始終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教學,堅持點滴積累。辦公室與實驗室“合二為一”的格局也從2000年開始就保持了下來,儘管中途換過幾次辦公室,但實驗臺、離心機、PCR儀、冰櫃、冰箱等實驗儀器,早已成為陳鵬辦公室的標配。

日常的工作中,只要有實驗的新發現、科研工作的新進展乃至有關教學改革的新思考,對教學有幫助的東西,他都認真記錄,在恰當的時機及時傳授給學生。 2008年從澳大利亞植物功能基因組中心訪學歸來至今,陳鵬的實驗記錄就有9本,黑色大16開記錄本摞起來近20公分厚,按時間一條一條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所思所悟。除了出差,他幾乎每天都要補充相關內容。

成果被近十所院校同行認可,西農這位教授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

知識重現重演,學生學習以學為中心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畢業生文徵宇這樣說到,“質粒提取實驗過程中,陳老師會讓我們思考每個步驟及每個溶液的作用,理解實驗流程的技術邏輯。分析不同異常情況造成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除技術要領外,更重要的是教給我嚴謹的科學態度。”

一直以來,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科研思維能力,在課程實驗設計中,陳鵬充分利用學校本科教學條件不斷提升的良好機遇,探索生物技術綜合設計性實驗並用於實踐。在實驗目標確定的前提下,只為學生提供基本實驗材料和方法,並不預設任何細化的操作流程,學生在熟悉課程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確定實驗方案並小組論證。自主連續設計實驗流程的挑戰,激發了學生們自主思維的巨大興趣,讓實踐教學的“知識重現”為“知識重演”,構建“學為中心,學思結合”的教學氛圍,解決了學生僅靠“照方抓藥”就可以完成全部實驗的頑疾。

成果被近十所院校同行認可,西農這位教授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

教學與時俱進,執著堅守對學生負責

陳鵬說,“生物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新技術層出不窮。教學要適應新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才是真正對學生負責。”正因如此,陳鵬在教學改革上執著堅守了十幾年。陳鵬時刻關注課程改革,常與青年教師交流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並予以耐心指導。

帶著這份執著陳鵬先後負責教育部“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教改項目,主筆完成教育部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申請以及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規劃制訂和實施。他教學改革的特色受到同行的廣泛關注,多次應邀在國內的教學研討會上交流,有近十所院校的同行索要綜合實踐教學的教學設計內容和實驗材料。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劉國琴教授評價:“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難能可貴的持續改革的體系,具有在全國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在多年積累、反覆實踐的基礎上,陳鵬及時吸收學科前沿和動態,將自己最新的科研進展及已有的課程體系認真總結凝練,把相關教學成果融入教學內容和教材反哺教學,先後主編完成《現代蛋白質實驗技術》,副主編完成《酶工程》等教材。新近完成的“十三五”規劃教材《生物化學實驗技術》將於2018年6月出版。

成果被近十所院校同行認可,西農這位教授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

循循善誘、誨人不倦。這是陳鵬工作責任心的體現,也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所有老師責任心的體現。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堅持,看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老師們的決心和擔當。他們和陳鵬一樣,為教學花盡心思,為教育奉獻者青春,只為給國家培養出更多的棟樑。

注:部分圖源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官網和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