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例 老舊小區自籌安裝電梯成功

成都首例 老旧小区自筹安装电梯成功

家園南街6號小區加裝的電梯即將投入使用

6月9日下午,家園南街6號小區業主代表劉先生在工人的陪同下,試乘了剛剛在家門口裝好的電梯。6月底,裝在該小區11個單元的11部電梯,將有望通過四川省建築科學研究院的檢測,成為成都市首個老舊小區民間籌建加裝電梯成功的案例。

據悉,該小區業主多為在西藏工作了大半輩子的退休民警,邁入老年後,行動逐漸不便,但小區內沒有電梯。5年前,他們萌生了建電梯的想法。雖然現在電梯建成了,但與其他老舊小區一樣,這個願望實現起來困難重重。

成功案例

家園南街6號小區

自籌加裝電梯

“盼星星、盼月亮,電梯終於盼來了!”再過十多天,家園南街6號小區內的電梯將正式運行,上樓下樓,將不再是76歲陳爺爺的負擔。

陳爺爺家住在5樓,十餘年前他剛搬進來時,爬5樓對於他來說問題不大,但對於年近90歲的老父母來說,卻是個大問題。“曾經接他們過來住了一陣子,實在受不了爬樓,就回老家了。”陳爺爺說,沒讓父母在成都久住,是個遺憾。

陳爺爺在西藏當了大半輩子民警,身體素質一直不錯,但多年艱辛的工作,最終還是患上了高血壓和風溼病,爬起樓來愈發吃力,“散步還好,要是手上提了東西,爬半層就要歇一會兒。”去年,當小區業主們開始正式籌備建電梯後,他毫不猶豫地投了贊成票。

“修是修好了,希望驗收再快一點。”一名業主半開玩笑地對吳曉軍說。

破冰之舉

歷時5年克服3大難題

難題1

業主意見難以統一

破冰:1、2樓不出錢,11個單元11個業主代表分頭溝通

業主代表羅榮華介紹,難以統一意見的,主要是1、2樓的住戶,是否使用電梯對於他們來說意義不大。但根據相關規定,必須要全體業主100%同意,電梯才能開建。於是,11個單元分別選出了11位代表,分頭做工作,開了多次暢談會。最終業主們經過充分溝通後,決定1、2樓的住戶可不出錢,但是表態同意修電梯。

羅榮華說,該小區大多數人是同事,所以相比其他小區溝通相對更容易。

難題2

手續過於繁瑣

破冰:建委同意簡化程序

直到6月初,幫助業主們代辦手續的吳曉軍,才收到了最後一張房產證原件。業主代表劉先生介紹,大多數業主的戶口不在成都,有些還在西藏工作,有些回了原籍生活,而相關規定必須要收集齊所有業主的身份證、房產證等原件,才能通過手續。此後,在省市兩級的關注下,成都市建委為他們開了“綠燈”,同意“邊實施邊補辦手續”,個別業主無法到成都提供身份證原件,也通過網絡得到驗證。

難題3

資金籌備困難

破冰:承建單位提供優惠,業主按樓層交費

業主代表劉先生介紹,去年業主代表們諮詢過6家電梯承建公司,談了一圈後,每部電梯的費用均報價在50萬~60萬元,大家認為太貴。最後與萬愷機電方面談到了40萬元的報價,對方作為初創的電梯企業,出於拓展市場的目的終於接受了這個幾乎沒有盈利的報價。

劉先生介紹,小區大多數單元是一層兩戶,3、4、5、6樓每戶分別交付3萬、4萬、5萬、6萬。個別單元是一層三戶,那麼分攤下來就少給一點。

經驗之談

耐心溝通、團結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