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鑑:歷年志願填報,家長孩子容易踩的10大“雷區”!

俗話說,“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在高考志願填報上,往年有很多家長和考生都踩了不少雷,掉了不少坑。為了讓後來的考生和家長不要再踩雷掉坑,學魁榜梳理了高考志願填報中需要避規的十大誤區,供您和孩子參考。

前車之鑑:歷年志願填報,家長孩子容易踩的10大“雷區”!

1

避規誤區1:只參考往年分數,而不參考位次

高考填報志願中,從往年情況來看,考生和家長最容易問的是,“老師,我考了630分,我能報哪個院校啊?” 高考填報志願,不參考分數還能參考什麼?這不是最基本的常識嗎?

或許您面對高考志願填報時,第一反應也是如此。在現有的高考志願填報模式下,高考分數是填報志願的唯一“籌碼”,高考分數也是您的孩子能上什麼檔次院校,選擇到什麼專業的依據。但在高考志願填報中,如果您就單純依靠高考分數填報志願,就有一定風險了。因為在當年填報志願,是需要參考往年2—3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的,如果查找數據,您就會發現,每年錄取的分數不盡相同。那到底該如何參考呢?在我們看來(根據往年的經驗來看),比依靠分數更為靠譜的方法是,將高考分數轉化成所在省市文理科排名的位次,這樣在填報參考中,才更為保險。

因為每年的試卷難易程度不同,造成所在省份的分數波動會比較大,相對而言,每年高校在當地的文理科錄取的排名位次較穩定。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在天津理科錄取最低分為634分,2015年在天津理科最低分也是634分,但是2016年634分對應的排名是1451名,2015年634分對應的排名是2116名。可以看到2016年分數更“值錢”了,在參考時就要注意。

2

避規誤區2:報得過高,平行志願沒拉開梯度

在目前的高考平行志願填報模式下,一般每個批次都能填報數所高校,在填報時,不能因為給予機會多,就報得過高,沒有拉開梯度。那樣的話,就很有可能因為報得過高,而在該批次中沒有合適的學校被錄取,就只能等徵集志願或者下一個批次錄取了。對於考生而言,就會比較吃虧,明明考了一個高分,結果卻上了一個低校。

例如,2017年北京在本科一批中可以填報6所平行志願高校,在本科二批中可以填報10所平行志願高校。在填報中,建議遵循“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原則來填報院校

。當然,對於保專業的考生來說,第一院校就不能“衝一衝”了。

3

避規誤區3:報考院校中,將低分院校往前放

在高考志願填報中,有的家長和考生比較冒進,把幾個院校都報得“衝刺”,但也有些考生和家長顯得很謹慎,報得過於保守,將本來平行志願賦予的衝擊更高院校的機會放棄了。甚至錯誤的將低分高校放在最前面,造成孩子高分上了低分院校。

例如,在北京2017年高考中,假如一位理科考生考了650分,全市理科1292名,如果他把第一個平行志願報的是北京理工大學(2017年最低錄取分數643分,最低分錄取排名1810分),第二個院校報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7年最低錄取分數650分,最低分錄取排名1292名),就錯失了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的機會。當然,如果這位考生就衝著北京理工大學某個優勢專業而去,那就另當別論了。

4

避規誤區4:專業不接受調劑,而被無情退檔

在現有的高考錄取政策中,一個完整的錄取流程是,當地的招生考試部門,將進檔的考生檔案提交給目標高校,由高校根據專業錄取規則,完成對考試的專業確認,此時才完成最終的錄取過程。

因而,您就不能想當然認為,只要孩子的分數和排名能進到某所高校,就一定能被該高校錄取。在給孩子填報專業時,填得過高,導致所填專業都不能錄取,又沒有填寫“服從專業調劑”,高校就有正當理由,對進檔考生做退檔處理。那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在現有的高考志願填報模式下,建議您和孩子一定要“服從專業調劑”。

5

避規誤區5:提前批院校報過低,被提前錄取了

在高考志願填報批次設置中,有“提前批、本科一批、特殊批次、本科二批、本科三批、高職高專批”,即便目前在進行本科批次合併,但提前批依然在填報中值得重視。提前批中有特殊類型的行業院校、港校、軍事、公安類、公費師範生等院校。如果對這樣院校中意的考生可以選擇提前批。

如果更中意是普通本科批次的院校,那在填報時,就不能抱著“提前批不報白不報”的心理,更為遺憾的是,將提前批院校報得過低,而不能被本科批次更好的院校錄取,考生就吃大虧了。

6

避規誤區6:單科成績要求知道,避免不夠被退檔

在前面的誤區中,也提到了高校只有完成專業確認,才算是完成整個錄取環節。高校在錄取專業時,會參考諸多因素。而單科成績要求,就是一個要求,尤其是在外語類、財經類、中外合作專業、港校錄取時,往往對英語、數學單科成績有最低分數要求,倘若其他條件都夠,而僅僅是單科成績不夠,高校也是有正當理由做退檔處理的。

例如,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在專業錄取要求時規定“學校各專業皆以中英文教學並重,高考英語單科成績須達到120分(滿分150分)或96分(滿分120分)及以上。”

7

避規誤區7:身體條件限報看清了,不要無畏湊熱鬧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在身體條件方面對於高考考生體檢和高校錄取的要求,分為三塊:學校可不予錄取、專業可不予錄取、不宜就讀專業。

如果您家孩子體檢中,有視力等身體條件問題,就要看清楚高校的招生章程了,在填報志願時,就不要報這些院校或者專業了。例如,裸眼視力任何一眼低於5.0者,不能錄取的專業有飛行技術、航海技術、消防工程、刑事科學技術、偵查。

8

避規誤區8:投檔比例要關注,減小退檔風險

在高考志願填報中,投檔和錄取是兩個概念,投檔是錄取的前奏和基礎,一般來講,投檔進去基本上可以錄取,但投檔並不一定會被錄取。因為還有個投檔比例問題。在順序志願時,投檔比例要高些,達到120%,在目前的平行志願填報,投檔比例往往為105—110%,一些高校還承諾,只要投檔進去且服從專業調劑,保證不退檔。在填報志願時,要看看高校提檔比例,對於提檔比例高的院校,報考時就要慎重些。

9

避規誤區9:加分使用要了解,以免錄取時吃虧

在高考中有部分考生會享受加分“紅利”,因而在高考志願填報中,就要分清楚哪些高校或者專業認可加分,不要以加分後的分數和排名,去報考那些不認可加分的高校和專業,那樣就悲催了。

大多數高校對全國性加分項目全面認可,分配專業時按照高考成績+加分分值進行排序錄取,地方性加分,往往在省內高校受到認可。部分高校對高考加分只在投檔環節認可,分配專業時不認可,按照高考總成績(不含加分)進行排序錄取。少數高校不認可高校加分。考生和家長在報考時,要看清楚了,避規風險。

10

避規誤區10:新高考下合併批次,注意院校原屬性

對於合併錄取批次的省市來說,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要分清楚原有高校的屬性。不能讓考了一本高分卻被三本院校錄取。在這裡並不是說輕視三本院校,只要努力,哪裡都能成才。只是想說,如果本來能上更好的院校,最好可以接受更好的平臺鍛造。在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後第一次高考錄取中,就鬧出了這樣的“烏龍事件”,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作為三本獨立學院竟然錄取到了646分的考生,這樣分數都超過了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老牌985名校。同樣是三本獨立學院的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也錄取到了637分的考生,這個分數也超過了廈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985名校的錄取分數。

可見,考生和家長報考時,將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誤認為就是學校本部了,才鬧出了這樣的“烏龍事件”,雖然是個例,但不得不提醒考生和家長,在合併錄取批次報考模式下,一定要分清楚高校的屬性,原來是屬於一本院校還是二本、三本獨立學院。

以上給各位考生和家長總結了高考志願填報容易出現的問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您避開一些常見誤區,更加科學合理地填報高考志願,實現美好的人生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