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杜鵑皆知

上學時候,每當寒暑假來臨,電視裡就會開始播放四大名著的電視劇,其中老版的《三國演義》堪稱經典,是我們抹不去的記憶,就算已經看過一遍兩遍的,只要電視上放了,也總會忍不住再看第三遍。很多人對於三國那段歷史的故事,不是從書本小說裡來,更多的反倒是從電視劇裡來的。

司馬昭之心,杜鵑皆知

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些經典的臺詞膾炙人口,影子與好友相聚之時,幾句笑談之下難免會忍不住搬出那些半文半白卻又頗有味道的詞句來。相談甚歡之時,忍不住撫掌大笑“此計甚妙”,若是相互擠兌的時候便更有意思:覺得對方說的不對,也不急著說自己的意見,先要微微一笑,虛捋一番並不存在的美髯,罵一回王司徒,“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接著才開始說自己的想法如何如何,末了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嘆氣“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那一位幾句話被駁的面紅耳赤卻又不知如何作答,便搬出孔明舌戰群儒裡的詞“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終日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於是大家也就哈哈一笑,舉起茶杯共飲。

如今王司徒已經被虐出花來了

實際上關於三國當中一些有趣的段子,著實不少。影子特別鍾愛馬伯庸寫的三國故事,中篇的《街亭》算得是驚才豔豔;再有就是《三國配角演義》,裡面有一個小段子合集,隨便挑一個段子出來,便能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又忍不住讚一聲妙不可言,當然,前提是看的人要知道那段子後面掉的書袋,要不然只能是牛嚼牡丹味同爵蠟了。關於馬伯庸的三國段子,以後會單獨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品味。

司馬昭之心,杜鵑皆知

影子還是首推《街亭》

司馬昭之心,杜鵑皆知

水墨風的三國志11很有感覺

木下藤吉郎(豐臣秀吉)確實像他的外號“猴子”

霓虹國人大多喜歡將中國的三國時代與他們的戰國時代並提,那是同樣的兩個亂世,還有在那兩個亂世中耀眼的群英。尤其是,他們喜歡將織田信長比作日本的曹操,因為他們同樣的霸氣,同樣的成就霸業,同樣的慧眼識人,同樣的革舊立新,甚至最後打下的江山同樣的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看看,連兩人的遊戲畫像都這麼像,那神情……

這樣的類比有人會覺得很不恰當,或是說撮爾小國幾個縣長之爭哪能與我天朝大地相比,或是說跳樑小醜怎及得上魏武功績,不無道理,不過念在彼國島民的眼界,不妨姑且容之。再細細看看,歷史總是在重複,這樣的類似對比實際上還不少。

記得小時候有一回暑假,在一個朋友家看三國演義,看到被罷官的司馬懿和兩個兒子練劍,語重心長地一番教導,司馬師默不作聲暗自思量,司馬昭卻直接頂嘴說“習得文武藝,售與帝王家。而今帝王不用,學他作甚?”朋友大笑:“司馬懿氣的鼻子都冒煙了!”從司馬家的這段對話,已經大致能看出來司馬家幾個人對於時局變化之下所做的抉擇了。俗話說“時來天地協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個人的努力在大時代的變革之下顯得微不足道,即便是驚世之才,也只能隨波逐流依靠各自際遇。不過,總有要做出些選擇的時候。

司馬昭之心,杜鵑皆知

自從看了《巧奔妙逃》後,一看到魏宗萬演的司馬懿,就很擔心他會突然唱起歌來彈棉花。

後來知道了日本戰國的歷史,聽說了一段故事(或許是杜撰),織田信長招待作為盟友的德川家康,一眾家臣都在,他將一隻杜鵑拿到眾人面前,便有人提問(類似於一個聚會小遊戲的性質):杜鵑不叫,怎麼辦?織田信長大笑:“杜鵑不叫,那就殺掉!”家臣藤吉郎(也就是後來的豐成秀吉)回答說:“杜鵑不叫,使其鳴叫!”而德川家康則回答:“杜鵑不叫,待其鳴叫!”

看似一個小遊戲,卻恰恰印證了他們此後的選擇:織田信長面對一切反抗自己的人,貫徹到底一個殺字,殺無赦,最後眼看著霸業將成,卻被家臣反叛死在了本能寺;藤吉郎在織田信長的光環之下,既顯露了自己的本領得到了重用,又始終戰戰兢兢保持恭謹,直到信長死後便以疾風怒濤之勢奪取天下;而德川家康更厲害,一輩子在信長和秀吉的光環之下,老實本分任勞任怨,雖然是作為一個同盟勢力,卻盡著比家臣更忠實的付出,最後硬是在比拼壽命的道路上熬死了所有的對手,摘取了勝利的大桃子,開創了德川幕府的時代,哦,順便一提,也贏得了“烏龜”的稱號。

另外,在《太閣立志傳4》的開頭選擇中,特意將這個小遊戲作為一個測試讓玩家選擇,以此來決定角色的性格。

自己鳴叫是什麼鬼?真有選這個的人間奇葩嗎?你來選選看!

若是將杜鵑鳥放到司馬一家人面前,不知他們又會作何回答呢?司馬懿老奸巨猾,城府深厚,自然是絕不會像信長一般霸氣地說“殺掉”,或許是等待的可能更大一些;而司馬師呢,大約是“使其鳴叫”吧?

至於司馬昭之心,啊不必說了,杜鵑鳥早已經嚇得飛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