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創業當“新農人”

地處黃河岸邊的海東市循化縣素有高原“西雙版納”之稱,良好的地理環境,不但在這裡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和農田,也孕育出了海東“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菜籃子產業園。

這裡,活躍著一位“90後”青年的身影,他叫劉志紅。大學畢業後,他不走求職的“獨木橋”,而是當上了種植蔬菜的“新農人”,開啟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新模式,成為新一代鄉村致富帶頭人。

90後大學生創業當“新農人”

政府搭橋鋪路走上創業路

近年來,海東市圍繞省委關於大力發展高原現代生態農業的部署,按照海東農業發展急缺專業人才的實際要求,依託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彩籃”基地,建立海東市現代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實訓基地。基地堅持“項目化管理、按需求培訓、專家一對一、跟蹤式推進”原則,把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大學生村官、致富能手、種植專業戶等人作為重點培訓對象,圍繞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等,採取“實訓基地+專家+實用人才+技能培訓”的方式,著力培育專業技術知識過硬和生產經營經驗豐富的現代農業帶頭人,發揮高度引領作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劉志紅就是培訓對象當中的一員。大學畢業後,他毅然放棄了外出就業的機會,決定在田間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劉志紅大棚蔬菜的“主業”是辣椒。“辣椒分好多品種,有線椒、隴椒、彩椒等。今年60個大棚種的都是辣椒,每天都有批發商開著卡車來拉貨。你看,去年這樣的線椒最貴的時候能賣到30元一斤!”劉志紅指著溫棚的線椒說。

“在大學時,我就看到了高校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而我對農業也很感興趣,加上國家對農業產業的重視,於是決定大學畢業後返鄉種植蔬菜。”大學畢業後,劉志紅選擇到“黃河彩籃”基地實習,並在產業園承包了10棟溫棚,種植青椒、西紅柿等蔬菜。

在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建設中,黃河彩籃打造了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和大學生創業及實用人才培訓的新天地,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學習、發放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大科技培訓力度。近兩年以來,累計培訓新型技術人員500餘人次,為海東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個佔地一畝的標準溫棚承包費是2400元,資金這塊上基本沒什麼困難,都是自產自銷。”劉志紅說。

堅持初心終有所得

如何種植大棚蔬菜才能掙錢,劉志紅說起來頭頭是道,一點都不像種植大棚蔬菜僅僅幾年的人,之所以如此,得益於他善於學習和勇於堅持。

為了儘快掌握種植技術,除了積極參加省市縣農業部門舉辦的培訓班,2014年他還報考了第二專業。今年,他就要從青海大學農學專業畢業了。

“起初,沒經驗,只是實習打工,跟著聘請來的老師學習技術。後來,園區也會派我們大學生到江蘇等地接受植保、育苗、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等專業的培訓。”劉志紅說。

從2014年承包10棟溫棚,到2015年承包30棟溫棚,再到今年承包60棟溫棚,長年在溫棚種菜,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他每天的生活很忙碌,採摘、施肥灌溉、測溫掛牌、修剪打藥……常常是一身泥土一身汗。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他的努力,種植的大棚菜,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一棟大棚如果管理、經營好的話,除去承包費、地膜、種子等成本,一年最少能掙1.5萬元。”

帶動周邊鄉親增收致富

“早上,剛剛拉走1500公斤左右的小西紅柿,送到西寧了。按一公斤3元算的話,收入4500元。”劉志紅說。

在這裡,三三兩兩裹著紗巾的回族農村婦女總能讓沉靜的大棚格外熱鬧。查汗都斯鄉大莊村村民韓撒熱和她的姐妹們趁著農閒來園區務工,朝九晚五,一天大概有100元收入,不僅掙了錢,學會了打芽、剪枝等技術,還能就近照顧家裡。

“今天採摘的隴椒準備運往西寧市場。由於基地離西寧近,西寧市民能吃到園區當天採摘的辣椒。”劉志紅說,園區的蔬菜主要銷往西寧、蘭州和臨夏。西寧6個華聯超市的線椒、隴椒、西紅柿等蔬菜都是劉志紅蔬菜大棚供應的。

劉才仁是化隆縣扎巴鎮人,他是劉志紅的長期員工,跟著劉志紅已有三年了。“每個月工資加提成最多能拿5000元,現在最基本的病蟲災害防治技術都會了。”劉才仁說。

說起現在的日子,這個質樸而略顯靦腆的90後小夥子顯得很滿足,而對未來,已有了明確規劃的他更是充滿了信心,“一個人很難闖出一片天嘛!我想著明年組建一個團隊,多承包幾棟日光溫室大棚,通過農業園區,希望能幫助周邊村民掌握好技術,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教會農民幹,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

劉志紅也坦言,由於是創業初期,沒有過多的資金和費用來一應俱全地僱齊全部的人員配合自己開展業務。因而,很多事情還必須自己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