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賓川」再入古村心自飛……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迎著昨日雨後的山野微風,把耳機裡的悠悠民謠再調小聲些,再次踏上這條被稱為“莫急道”的村間小路,心絃又一次被那歷經歲月和雨水打磨得如墨玉一般的石子路、微風輕拂的依依垂柳,還有老石橋上閒談的老人所撥動。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每過一段時間,我總是要來這裡走一走、看一看的,這個位於雞足靈山腳下,名叫寺前村的小村莊似乎總是有種神奇的魔力吸引著我。這種魔力或許源自這個古村的美景、民俗、文化,但無論是什麼,總是能讓人找到內心的一份安定與祥和…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聽老人們說,寺前村原來叫鳳尾村,因坐落於雞足山腳下而得名,後又因背依九蓮古寺名剎而改名。與其它古村落不同的是,這個白族古村在擁有“民間煙火氣”的同時又多出幾分“靈氣”,在感受濃郁的白族文化的同時中又多出些許禪境逸情。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晨聽廟宇鐘聲悠揚、暮聞儒道孝廉靜養、一世安享心開樂融。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這裡也算小橋流水人家,從村口穿流直下的小河把岸邊垂柳滋潤得更加青翠欲滴。老石橋下泉水激石、泠泠作響,橋下匯流而成的小水塘中淡淡飄著幾片落葉,只是不知有沒有魚兒遊蕩。樹蔭之下,微風吹動帶來些許涼意,不時傳來幾聲布穀鳥清脆的叫聲,令人心曠神怡。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村口涼亭的木凳上,三五個白族阿媽們正在度過屬於她們的靜謐時光,或閉目養神、或靜看風景,不時還搭上幾語,時間在這兒彷彿慢了下來。幾個嬉鬧的孩童似乎打擾了老人們的清靜,隨意地應了一聲老人的寵罵後又兀自跑遠了,時間在這兒彷彿又加快了許多。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孩童們順著曲折蜿蜒的小道歡快地跑進了村間,駐足在村間牆壁新繪的彩畫面前。彩畫內容豐富多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孝老敬親、生態環境保護等鄉風文明宣傳在這裡以牆體彩繪和標語的形式一一展示,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就連幼學頑童也能看懂一二。我想,古村倡導新風尚,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必定是最好的。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悠然抬頭,遠山青黛、薄霧籠罩,恰似少女輕紗遮面,靈氣動人。山下,古樹掩映老屋、綠意疊壓新村,青瓦白牆之中,墨綠、翠綠、嫩綠、黃綠、濃綠、新綠,各種綠意鋪滿眼簾。茂盛的古板慄樹經過雨水的洗禮愈發青翠,那刻滿紋路的粗壯樹幹崎嶇地向上生長著,幾縷藤蔓蜿蜒纏繞,青色苔蘚點綴其中,無言地訴說著古樹的歷史,傳說這些已有數百年曆史的板栗樹還是虛雲老和尚親手所植。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這些古樹,飽經風雨、歷經滄桑,卻傲然挺立,儼然如村莊的守護者一般見證著古村的歷史變遷。觸摸著凹凸不平的古樹幹,凝望著生機勃發的滿枝綠葉,讓人不只想到古村發展變化,更感受到新的希望。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巷子深處,不知誰家院外探出幾枝三角梅,慵懶地躺在石牆上吐豔,兩隻小狗無聊地蹲在路邊打量著路人,幾隻原本在樹下打盹的土雞突然被驚得四散跑開。順眼望去,一位白族婦女正挎著滿籃青草徐徐歸來,好一幅鄉村晚歸圖!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幾處亭臺翠微環,古寺門前溪水潺,天光雲影人間夢,一窗青山一窗年”。千百年來,我們始終在追求天人合一、萬物共生的境界。細想,這千年的文化傳承,不正體現在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世界當中嗎?說鄉風道文明,也就是在這一點一滴的愛與善之中得到傳承、得以釋放。

黃明燦 曾椿鰻/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