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在近代以前,中文裡一直都沒有給第三人稱代詞,區分性別屬性,這一需求是直到近代,中國開始與西方語言尤其是與英語接觸之後,才逐漸顯現出來的。

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譯作的說明。文中指出,劉半農曾提起創造一個“她”字,但是創造一個新字在印刷時需要新鑄很多鉛字,很不方便,所以暫不提倡,而是決定在當時通用的“他”字右下角標註一個小號的“女”字,以此來代表女性第三人稱代詞。

在此之後的幾期《新青年》雜誌裡,凡是譯文中有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出現時,就都會採用周作人提出的方案,在“他”右下角加一個小“女”字的方法來表示。

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但這個造型別扭的新字也遭遇了不少反對的聲音,1919年2月,《新青年》刊登的一篇題為《英文「SHE」字譯法的商榷》的文章,這篇文章公開了語言學家錢玄同與周作人的對談。

該文中,錢玄同認為“他”右下角加一個小號“女”字的方法使用起來並不方便,但劉半農重造的“她”字也不是很好,他更傾向於直接把英文中的 he、she、it 搬到中文裡來用。

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而周作人則堅持用漢字,但他的觀點也有所轉變。他放棄了此前提出的“他”右下角加一個小號“女”字的方案,轉而提出用相對古雅且便於印刷的“伊”字,來作為中文裡的女性第三人稱代詞。這一觀點得到了錢玄同的熱烈贊同,兩人達成共識。

這篇對談發表以後,用“伊”字指代 she 的方案就產生了較大影響,在周作人、錢玄同等人的倡導下,當時的很多文人學者都開始在自己的文章中用“伊”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與此同時,文章中提到的劉半農所發明的“她”也被更多的人所瞭解。

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雖然學界明確提倡大家使用“伊”字來作為中文裡的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但“她”字卻意外地受到一些人的青睞,並開始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最早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使用“她”字的,是1919年5月《晨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名為《北京學生界男女交際的先聲》。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當時一位傑出的青年白話詩人,年僅24歲的北京大學學生康白情。

他發表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尚處於男女分校的時代背景下,探討有關男女合校的問題,主張男女之間應該正常交往。他在此後接連發表的《大學宜首開女禁論》等一系列文章,更是直接探討了女性解放的話題,倡導男女平等。

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而他在這樣的文章中有意使用“她”,無疑就給這個字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含義,“她”的使用也自此成為當時倡導男女平等的象徵性符號。在此之後,康白情所在的新潮社和中國少年學會等社團的成員,也都開始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她”,並在當時文壇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此前學界已經提倡使用“伊”字,而且很多在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大作家,像周作人、魯迅、茅盾、葉聖陶、李大釗等人也都已經開始使用“伊”字,在這種形勢下,人們更多地選擇用“伊”字來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

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1920年當時暢銷的《小說月報》出現“她”,1921年她字更多的出現,女作家冰心也開始用,冰心認為“她”更能代表男女平等,不久魯迅也順應潮流改用“她”。1923年官方出版的教科書和字典開始用“她”。她字作為中文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地位得到了確立。

“她”字經歷了諸多質疑和批判後,最終獲得大眾的認可,究其原因,主要是無論在字形還是在讀音方面,“她”字都正好契合了當時左翼文化運動所推行的大眾語言和白話文的要求。

她今年100歲了華人無人不識,出自民間登堂入殿

“她”字出現至今已100年了,歷盡艱辛終於登堂入殿,“她”字從第一次被公開使用開始,就與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想建立了緊密的聯繫。而且在這個字逐漸被社會接受的漫長過程中,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或許也是“她”字對於現代社會發展所做的最大貢獻。得到“她”字的文化史 請關注:遠方的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