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40年:1977年的那場高考,改變了我的父親!

恢复高考40年:1977年的那场高考,改变了我的父亲!

恢复高考40年:1977年的那场高考,改变了我的父亲!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恢复高考40年:1977年的那场高考,改变了我的父亲!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不是1977年恢復高考這件大事,我的父親會認為,自己會永遠在閩南的某個小島上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雖然他永遠是不甘平庸的。

動盪的歲月裡,剛讀完高中的他早早離開了家,來到閩南某島上參了軍,那時他只有16歲。我的父親來自貧困的閩東山區,對於這樣無權無勢的家庭來說,拿到工農兵大學的保送名額簡直是天方夜譚。在部隊裡,他以書為伴,筆耕不輟,不久就被提拔為文書,不到二十歲,就在國家級報刊《人民日報》、《前線報》上發表了許多新聞評論。1979年,他在部隊獲得了參加地方高考的資格。1979年夏天,他以全省文科榜眼的成績考取北京大學。

如果不是當時的北大慧眼識珠,也許我的父親將與北大擦肩而過。在部隊裡被譽為“一支筆”的父親,立志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他的高考第一志願是復旦大學新聞系。但得知他出色的成績後,北大招生組的老師找到了他,問他是否願意上北大哲學系。於是,我的父親,此前從未出過省的農家少年,踏上了通往中國最高學府的征程。

父親很喜歡對我講他的大學生活。那個時代,彷彿剛剛復甦的大地,人們對知識和理性的渴求,如久旱逢甘霖的貪婪和急切。一腔報國熱血,湧動在每一個天之驕子的心中。那時的大學生,是真正的天之驕子,1979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為468.5萬,而錄取人數僅有28.4萬。而30年後的2009年,1020萬考生中,竟錄取了629萬大學生!

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浮躁幾乎充斥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為了出名,年輕的孩子可以在電視節目上滿口髒話,可以將細嫩的肌膚公之於眾,可以在微博上各種炫富炫乾爹。他們無視學識,無視責任,無視理想,只在乎一時的“走紅”和快感。如果說羅玉鳳、幹露露、楊紫璐們只是個案,那麼看看我們的周圍,如何呢?“翹課”、“臨時抱佛腳”、“論文槍手”,這些語詞,在大學校園中早就不新鮮了。

恢复高考40年:1977年的那场高考,改变了我的父亲!

未名湖(圖片源自網絡)

因此,我想把三十年前的未名湖畔的故事告訴大家。那時的學子,目光如同那時的未名湖一樣清澈。這是我的父親常常對我講的。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新鮮事物遠沒有如今這樣豐富。那時的北大,專業列表並沒有如今這樣琳琅滿目,專業名單中,工科和經濟學科幾乎不見蹤影。北大的主要專業是:中文系、歷史系(含考古系)、哲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理系、法律系、國政系、政治經濟學系。所以,各位看官,不要很詫異地問我:“令尊成績那麼高,為什麼不報光華管理學院?”說句實話,那時的學生,還真是憑興趣報志願的,因為計劃經濟體制下,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哦,不,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是不用愁工作的,因為工作崗位是“計劃”好了的,而且還都是有編制的。什麼冷門專業熱門專業,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北京大學哲學系1979級這個大家庭,於我而言,不過是我父親的大學班級,很多北大校友曾戲稱此班為解放後“第一牛班”。畢業30年,這個班走出了四位部級幹部,十五位廳級幹部,二十多位教授專家,十多位商界精英,十多位資深媒體人士。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代表大會上,父親的三位大學同班同學入選了中央委員名單(福建省入選的委員也是3人)當然,用這樣量化的標準來衡量一個班是否“牛氣”,也許有些官本主義。我並不是想說,歷史上的這個班有多麼出色,而是想闡述這樣一個樸實道理:態度決定高度。

我的父親是北大79哲學班的班長,也是當時燕園裡為數不多的“穿著軍裝的班長”。

父親的一位舍友曾經為他寫過這樣一首打油詩——

“天剛曉,班長起得早,未名湖邊跑一圈,豪氣衝雲霄。”

早起跑步,是大學時的父親的習慣。北方的冬天,寒風刺骨,但是父親從未賴床。晨跑,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之一。直到現在,父親的生活作息依舊驚人的規律。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為全家做好早飯,七點半,準時上班,晚飯後,必要進行一小時左右的“飯後百步走”,晚十點,準時睡覺。二十多年穿軍裝的年歲賦予了他嚴格作息的習慣,他的生活猶如安排精密的列車時刻表。他極其規律的作息深深影響了我,我討厭熬夜,討厭將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討厭晚起,討厭將早餐和晚餐併到一塊兒吃……在我所生活的年代裡,我覺得我甚至有點“精神潔癖”,因為在我周圍,我很難找到一個按時作息的人。

畢業後的父親實現了他做新聞工作者的理想。雖然有些曲折。

如果你還保存著1983年的《北京日報》,也許你會在某一期的頭版看到關於我父親的事蹟報道。作為軍人,一切都得聽組織安排。畢業後,他必須回到部隊,還是閩南那個小島。那些年,福建省的省委書記每到鳳凰花開的時候,都會去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看望福建籍學生,要求他們回省工作,為建設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於是一批批優秀學子現在都成為家鄉各領域的中流砥柱。那篇報道寫的就是父親放棄留京,毅然回閩建設家鄉的事蹟。

一切大事業,都要從基層做起,不管你是不是天之驕子中的驕子。在閩南小島上的一年,父親依舊筆耕不輟,許多高質量的報道見刊於“兩報一刊”,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於是一年之後,省城的一家部隊電臺找到了他,他在那裡一干又是十二年,官至副總編。

一、來稿基本要求:

  1. 對於已發佈的稿件,請直接附上鍊接,註明來源和在哪些地方投遞過

  1. [email protected]

  2. 文章被採納後我們會與您取得聯繫,支付稿費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客服QQ:2219584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