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所有的設計師都在另謀出路?

來自:計成(ID:jicheng-0102)

为什么所有的设计师都在另谋出路?

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設計師這個職業,最讓你無法接受的是什麼?

閱歷不同,給出的答案可能就不同。但大體上不外乎三個方面:加班過多身體吃不消、收入跟付出不成正比、毫無話語權。再提煉一下,無非三點:健康、收入和地位。

在我看來,以上三點都算不上設計師最大的痛點。這些,只是行業的外在現象。那什麼才是設計師最大的痛點?

前兩年,有一本科幻小說很轟動,叫《北京摺疊》。小說講述的是22世紀的北京,城市空間被劃分成上中下三層。

上層有500萬人口,可以生活24小時,24小時之後進入膠囊沉睡。城市摺疊,變出中層空間。中層有2500萬人口,大多是城市小白領,可以生活16小時。當他們睡下後,城市再次摺疊,又變出一個新的空間,下層空間。下層有5000萬人,是清潔工和個體戶,只能生活8小時。

8小時後,再次進入上層空間,交替摺疊。

主人公老刀,為了養女能上一個好學校,他進行了一次冒險。一天之中穿越三個空間,通過給不同空間的人送信來掙錢。但是轉換到其他空間如果被抓到,後果很嚴重。好在最後,老刀有驚無險地返回自己的底層空間。

儘管這只是篇小說,但正如小說所展現的那樣,層級分明,分工明確。再回頭看看我們所處的設計行業,又何嘗不是在高度摺疊?

如果把設計行業從業者細分一下,大體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站著表演,以知名設計師為主。他們處在行業的頂層,有相當的地位和話語權。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他們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個人IP,自帶流量。他們除了收費高,關鍵還要看項目是否符合自己的胃口,是否能做出自己的風格。

當然,他們其中有些人已經不做設計,改做專職演講家。時不時出現在某論壇露個臉,講講PPT,吹吹牛逼。有些後起之秀就更厲害,一腳直接跨上T臺。

第二類,坐著數錢,以各大設計機構的領導層為主。嚴格來講,這個群體已經不算設計師了。通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早就把“空間尺度場所精神”這類低級趣味拋之腦後。凡事能動口的絕不動手,能動手的堅決不動鼠標。

籠絡人心維持現狀,是他們的第一要務。所以,每當行業爆出XXX設計師猝死事件的時候,他們都會體貼地告誡大家注意身體。第二天,便在朋友圈轉發了這樣的文章:《別嫌工資少,滿足這些條件多高都給你》。

第三類,跪著堅持,以基層設計師為主,包括設計負責人和底層設計師。我們平常所說的設計師,就是這個群體。這是一個最龐大的群體,也是最渺小的群體。很多人常常沒日沒夜,看似忙碌充實,實則憂心忡忡。

類似加班過多身體吃不消、收入跟付出不成正比、毫無話語權等這些問題,大都源自這個群體,儘管除了這個群體心心相惜,真沒多少人在乎。

分類之後,很多事情就一目瞭然。第一類把地位佔了,第二類把錢掙了,第三類沒有地位,錢也不多(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拿兩個人的工資真不算多),還搭上身體。

這就不意外了,行業格局所致。

既然如此,這個格局可以打破嗎?設計師可以像小說主人公“老刀”那樣,克服重重困難跨越到中高層空間?

單憑熬夜加班,幾乎不可能。

至少,在這個時代行不通。

一方面,在經濟至上的社會里,這個原本應該有所堅持的職業,也得瞬間跪下,吃飯要緊。每月能及時繳納房貸車貸,就已算萬幸。談理想,太奢侈。

對於那些活躍於行業頂層的“大咖”而言,個人努力和家庭殷實是一部分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功勞,應該歸功於時代。就像此刻蝸居在北上廣的你,永遠無法想象處在“一張效果圖一萬塊”的低房價時代,設計師前輩們的話語權,以及那份發自心底的從容和堅定。

另一方面,從來沒有缺領導的公司,只有缺員工的公司。回頭看看公司的那些領導們,準確地說,是老領導們,五年前,那個位置上是不是依舊是他們?儘管他們偶爾也會“抱怨”:我這個位置也不好坐啊。

別相信。既然不好坐,就主動點。

那些從底層一路幹到頂層的故事,從來只是少數。把小概率事件當成普遍現象來鞭策廣大設計師,無疑是居心叵測。這些故事的背後,更多的或許是人情攀附和打點。

高壓之下卻沒有上升通道,這才是設計師群體最大的痛點。他們很難僅憑一己之力從自身所處的層級突圍。前無去路,後有追兵,這就是中國所有的設計師都在另謀出路的原因。

前段時間,設計師俞挺說:絕望的是無能之人,不是建築師這個職業。簡而言之:你無能,所以你絕望。這種言論看似無懈可擊,實則自負至極。

中國設計行業靠一百個“俞挺”?

那些為行業付出最多勞動的設計師,得不到媒體的關注,沒有人為他們發聲,還時不時被“俞挺”們鄙視一番,這是整個行業的悲哀。

就像有位網友寫道:

世界上能力出眾的人是極少數,特別差的也是極少數,剩下的都是普通人:有點理想,但也接受現實;工作踏實,偶爾也偷點小懶;願意付出,但也期望得到合理的回報。

- End -

推薦關注:景觀中國(ID:la-china)。

頗具獨特觀點的景觀平臺 猛戳關注↓↓↓

建築師雜誌(ID:ARCHITECTERS)聯繫方式:

为什么所有的设计师都在另谋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