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強迫症」之三:如何應對強迫?|渡過

「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迫?|渡过

前兩篇文章講了如何識別強迫和強迫發生的機制,接下來談一談如何去應對強迫。

行為療法

臨床上運用較多的是行為療法。行為療法的原理是暴露不反應。

什麼叫暴露不反應?你暴露在那種讓你感覺到很焦慮、很痛苦的念頭中,但是你並不採取強迫的行為。由於情緒是有規律的,它是一起一伏最終會消退的,因此如果你反覆地去暴露,它也會習慣於這樣的情緒的。

當然,我們一開始做暴露的時候可以分級別,可以給它評個分。把症狀都列出來,從十分到一百分,然後,每一級十分,當你越來越能夠承受這一個級別的情緒,再去應對下一個級別的暴露。

反應的阻止也是有一些技巧的。我們可以從易到難,從推遲反應的時間、減少強迫的行為的次數,一點一點地讓自己真正地減少和消除強迫的行為。因為我們最終是要制止強迫行為的,為了緩解焦慮而不斷重複強迫行為,就是在不斷強化它,有可能會越來越頑固的。

前一篇文章講了強迫常見的認知歪曲,認知療法就是去反駁不合理的認知,有一套方法技術,在臨床中認知行為常常結合在一起來做。

森田療法

接下來講一講森田療法。

為什麼會產生一些強迫的觀念強迫的行為?我認為還是跟內在的不安全感、焦慮感有關,而這樣一些不安全感的可能又跟早年的一些成長經歷是有關的,所以內心總會感覺到焦慮恐懼不踏實,才會從頭腦裡幻化各種各樣的擔憂性的恐懼性的念頭;進而又採取了各種行為,彷彿會讓自己踏實一點。

這其實這是一種心癮,我們反覆地想反覆地糾結讓我們感覺到踏實一點,但最終我們內在的不安全感種恐懼感,它沒有辦法真正的蛻變。而真正的去蛻變一些不安全感恐懼感的方法是唯有去面對,唯有在生活中鍛鍊實踐。

往往,有強迫的一些朋友會有一些完美主義、膽小、敏感、固執、執著的性格特點,固著在一些地方就出不來了。所以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我們該幹什麼幹什麼,我們要打破內在的固著,我們要在生活中去鍛鍊。通過行動去轉變性格,在行動中我們才能夠鍛鍊提高。

森田療法在後期也有一些發展,提出“尋找痛苦,為所怕為”。越來越能夠去面對讓我們感到害怕的,並且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真正的能夠收穫到自信,收穫到成功的體驗的時候,內在的膽小、不自信就慢慢的蛻變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個性特點就會蛻變了。然後那種總是要執著在某些地方或者要追求完美的那種感覺,也在一點一滴的不斷行動中蛻變。

正念療法

接下來,還想花一些時間分享最近十年在國內開始漸漸流行起來的正念療法。

正念是起源於佛教的修行的方法,對當下此刻的覺知了了分明,不加評判地接納的一種態度。它對我們的一些痛苦、焦慮的體驗,它採取的是一種接納的態度。接納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很多心理問題的改變改善都是對自我接納程度的提高,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去改變的。

正念療法通過一種訓練,讓你培養對自己能夠接納,能夠去不評判不分別,一次一次回到當下,不去執著。比如當你覺察到自己又陷入到強迫的念頭裡,如果你的定力足夠強,你的正念訓練比較多,可能就越容易覺知到,而且越能夠敞開地去面對它。

為什麼說面對和接納很重要呢?因為面對和接納跟我們前面說的暴露療法,核心是一樣的,最終都是要去面對這樣一些情緒的。我們不能通過抗拒它逃避它讓這些情緒消失。如果情緒也是一種能量的話,它過去可能被卡住了,因此變得不自信、不安全。

如果說,我們過去是通過一次一次反覆的強迫性的觀念和行為來緩解那種不安全,那麼現在要療愈它,要做到的事是要去面對它。所以正念是要面對和接納它,同時,再回到當下,再去做你該做的事情。

正念可以干預強迫,首先它幫助我們更快地覺察到強迫。此外,正念告訴我們,不要把我們的一些念頭當真。正念有一個思想,我們的想法、情緒、表象、衝動,只是我們大腦裡的一個心理事件,它不一定是真的,我們可以選擇相信它,我們也可以選擇不相信它;我們只相信對我們的生活更有幫助的想法,而可以不相信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想法,這就叫做認知的解離。

我在前兩篇文章中寫到,強迫維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把這些念頭當真了,和那些念頭融合在一起了。正念其實是幫助我們和這些認知解離開,它不一定是真的。接下來,它幫助我們面對和接納那些情緒,我們不去評判不去抗拒那些情緒,我們一次一次地回到當下。這方面,推薦兩本書給對正念感興趣的朋友:《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正念之道,每天解脫一點點》。

總結一下,首先,我認為干預強迫的核心,是要去面對它,接納它;我們還要不斷的行動,最終才能轉化它。核心的成分要暴露於這些情緒之中,去面對,去接納,去行動。

第二,這是我提出來的,我覺得強迫的療愈是一個修心的過程。什麼是修心?就是修掉那個執著的心、評判的心,避免執著的固著在一個地方。正是這樣一種評判、分別,你想要把不對不好的給推開才形成了內在的衝突。

從這個意義上,東方的佛學禪學裡面的思想很有用。它其實是在幫助破除執著,比如說平常心是道,還有《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生其心”,我們的心隨境轉,不要執著在一時一刻裡。我們的情緒,一切其實都是在變化的,是無常的。有了這樣的體驗和體會,可能就能夠通過內心發生變化,徹底走出強迫。

蘋果手機用戶專屬讚賞二維碼

◀掃描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