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自殺的人是想開了,還是想不開?

諾言220213840

和自殺的人到底是在想什麼這樣的疑惑相比,自殺這一行動本身帶來的破壞性效應就足以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不論是想開還是沒想開,誰都不希望走到毀滅生命的這一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將近有80萬人因為自殺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在20-25歲的年輕人群中,自殺甚至是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許多的自殺和精神狀態,尤其是精神疾病有關係,抑鬱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概率遠遠高於普通患者。在中國,自殺者相當多的一部分,還不是精神疾病,有因為身體疾病,有因為經濟壓力,有因為人際衝突,有衝動行事。歸到根源,自殺是一種極端的徹底擺脫痛苦的方式。

另一方面,許多自殺未遂者,在事後都表示了後悔。在自殺危機干預的實踐中,也鼓勵直接和當事人談論自殺,談論自殺本身並不會造成自殺。一是當事人通常都會傳遞出想要自殺的想法、念頭,甚至是計劃,這樣我們可以知道當事人究竟到了自殺風險的何種程度。二來,能夠有人真誠地傾聽你,理解你,願意幫助你,這種人際關係支持的存在,就構成了一張安全網,能夠延緩情況的惡化。

從自殺的念頭萌發,到最終轉化為行動,其中是一個連續逐漸變化的過程,如果能夠在早期就能介入,都會有希望阻止最終自殺。曾經有一位老年患者,常年感到腹部不舒服,他選擇了自殺,幸運的是,家人的及時發現挽救了他的生命。可是,腹部的疼痛依然存在,他也依然時不時地選擇住院,但不再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究竟是想開了,還是沒想開?更貼切的說法似乎是,找到了一種接納平衡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痛苦和無奈,或許也就那樣,或許也過得還行。


鵜鶘心理陳小康

您好,我是暖心理諮詢師楊湛德,很高興為您解答。其實選擇自殺的人內心會有很多無法緩和的矛盾和難以訴說的痛苦。所以什麼叫想開了什麼叫想不開?這問題很難去界定,畢竟每個人價值觀感受都不一樣。

一方面選擇自殺的人是在面對著很多痛苦和很多壓力,因為自己無法去解決,也無法去找到很好的外在資源來幫助自己去解決,周圍更沒有合適的關係來理解和包容自己,最終覺得只能選擇自殺這條路來結束這一切的困難和痛苦。從這角度來看,選擇自殺的人最終選擇了自認為是唯一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自己脫離了痛苦,對於他們而言或許他們會是想開了,因為他們能找到了辦法去解決當下問題。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他們沒有看到有更多的辦法,更多的可能性來解決自己當下的困難,或許他們真的是想不開。

一方面選擇自殺的人,或許最開始並不是真的想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隻是想用死亡來喚醒身邊周圍關係對自己問題的重視。所以對他們而言,選擇自殺才是能夠滿足自己需求和渴望的方式。而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是想不開的,因為他們想不明白為什麼只有這唯一的方式才能喚起作為身邊親近的人對自己強烈的關注和理解。但他們也是想得開的,因為他們能意識到這種方式是能夠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的。

所以大家需要的是對死亡有正確認識,死亡真的不是唯一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或許我們也需要嘗試讓自己尋求更多的幫助來解決自己當下的問題,正所謂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對於自己身邊需要關注和渴望關注的親人,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理解,良好的社會關係是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出自己內心痛苦等一味良藥,也是能讓內心痛苦的人看到這個世界值得自己留念的一面。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釋夢師楊湛德


暖心理

自殺的人,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認為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念,沒有了“活下去的動力”。但這種缺失是我們正常人很難去理解的,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體驗到他們那種絕望,那種無助,那種情感的缺失。也許正是因為不理解,所以很多人會覺得選擇自殺,是一種“想不開”。

n 自殺者的渴望

即使自殺者會“想不開”,但在自殺前,他們每個人都有試圖去“想開”的過程。因為每個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企圖自殺的人也不例外,所以在他們採取自殺計劃前,會試圖尋找周圍的人尋求心理上的安慰,最後一次尋找能讓自己繼續活下去的信念。

他們也許用盡了最大的力氣去找父母、老師、朋友,告訴他們自己心情不好,很不開心,他們很渴望在這些最親近的人身上獲得些許的安慰,但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會得到“你就是懶,努力一點就沒這麼多事了”,“心情不好,每個人都有的,過段時間就好了”,“你才多大,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挫折,哪裡來那麼多煩惱”。這對於他們不是幫助,而是在背後推了他們一把。

n 生活要比死亡更痛苦

我們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也總是用類似的話去安慰別人。但對於自殺者而言,也許死亡才是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的選擇,就像是一個正常過程的終點。他們每天要強顏歡笑,照顧別人的感受,卻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就像是獨自一人在曠野裡奔跑,直到精疲力盡,死亡就是他們可以得到休息的時候。

n 想開還是想不開

對於自殺者而言,他們可能是覺得想開了,生活沒有可以讓自己留戀的,死亡反而是種解脫。對於旁觀者來說,他們是想不開的,明明生活還有很多的可能,還有很多的期待,卻用死亡來終結一切。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對於幫助自殺者,是一種阻礙,真正的理解和包容也許對於這時候的他們是最重要的。


鵜鶘心理夯小七

撇開抑鬱症等可以引起患者自傷自殘的疾病原因,對於問題,我選擇自殺的人是想不開,是一種逃避現實、逃避責任的軟弱行為。近幾十年來,社會心理學家極力在研究調查自殺這個極端的社會現象。他們發現,其中絕大部分的自殺者,並不是到了非自殺不可的境地,比如說失戀失愛、受不了生活的磨難、抗拒不了工作的重壓,這些苦惱的人不再顧忌親人、家庭和社會,匆匆告別了令人絕望的人世,成為被最後一根稻草所壓倒的駱駝。殘酷的現實背後有太多的淚水和委屈,凡事總有其原因,嘗試分析其中的共性問題,然後對症下藥以避免更多的人間慘劇發生。

要我說為什麼近幾年自殺的慘痛事件越來越多,除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模式的多樣化,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加劇了,衝突增加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巨下降,高度發達充足的物質讓年輕一代無需競爭就能輕易獲得滿足,久而久之體內的狼性變成了綿羊的膽怯懦弱,缺乏抵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當步入社會接觸到人性,真正見識到競爭猙獰的面目和爪牙時,會不知所措,全然不知應對,當在困難面前逃無可逃,避無可避的時候,就選擇了輕生自殘。

自殺行為越來越多地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援助,許多從死亡線邊緣被拉回來的輕生者,絕大部分都能很好地活下去,同時也對自己曾經的魯莽與草率行為而後悔不已,對自己的家庭和親人表示深深的愧疚與道歉。


鵜鶘心理

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選擇自殺的人何止是想不開,而是愚蠢至極!


在前些年,主流的正統思想是堅決反對自殺的。稱這種自殺的行為是叛徒行為,是自絕於人民的行為。自殺,就是走向了人民的反面。走向人民的反面那還了得嗎?那就是敵,我矛盾了,不是人民內部矛盾了。所以,即使是在特殊的年代,許多人遭到了大量的,難以忍受的痛苦,也很少選擇自殺,不選擇自殺。

今天,改革開放,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想可以共存。似乎生命是自己的,也可以自己說了算,自殺也是一種人權?不!有這個想法的人大錯,特錯了。

我們的生命不是屬於自己的。我們每一個人出生後,首先是屬於自己的家庭的,屬於自己的父母的。爸媽愛著我們,我們不能離爸媽而去!我們長大了,要結婚,我們是屬於配偶的,要和配偶組成經濟共同體,在一起生活,我們不能離配偶而去!後來,我們結婚生子了,我們要負責繁衍人類的重任。我們還要養育和教育子女成人,我們不能離子女而去!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有兄弟姐妹,我們有叔叔大爺舅舅,我們有七大姑八大姨。我們不能離這些親人而去!


我們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我們還有自己的祖國。每一個人,都要有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重任。我們更不能離祖國而去。

選擇自殺的人,是愚蠢的人。也是最無能的人。其實,就是最自私的人。極端的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只想自己擺脫一切,卻把困難和問題留給了親人和社會。

還有,其實死是最可怕的事,因為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你要是連死都不怕?難倒還怕活著嗎?是的,活著,會有困難和問題,也可能是難以想像的大災大難。但我們要是戰勝它,就會光明在前!生命是最美麗的,在美麗的生命面前,一切事物都會黯然失色!


盛廣學雜家雜論

選擇自殺的人,那是思維固定到死角了,拔不出來。

通常遭受超過心裡承受能力的意外事件發生會擊倒一個人,在尋求外界幫助無果,四面楚歌,迴天無力的情況下,自殺是不得已的無奈選擇;是解救自己的出路(也是死路),其實是一種無力再與命運抗爭的一種懦弱表現,以傷害自己,了結生命成了最終思考結果。

人在受到打擊時,智力是會下降的,會無限放大自己的困境,弱化自己的能力,重重壓力如山,自己就象一個沒有筋骨的稻草人,瞬間意志力消失殆盡,走入無底深淵。

同樣的事件,其他人遇上,也會苦惱,鬱悶一陣,冷靜後會揹負沉重的包袱,重新上路,慢慢使生活逐漸步入正常軌跡,包袱也會漸漸卸下,最後只在記憶中留下灰色的一抹印記。

現在,許多年輕人,成長過程一帆風順,出生就受到長輩濃厚的關愛,未經過磨難,未經歷挫折考驗,一丁點風吹草動,就象乾枯的蘆葦,很容易折斷。

象博士生自殺,中學生自殺,小學生自殺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他們應該是想不通,思維鑽了牛角尖,過份放大壓力,把自己逼入了死亡之境。


嘉月小文

謝謝你,我個人認為自殺有兩種,一種人玉到眼前的捆難或豆氣,自殺想不開。一種人得了絕正,自殺是想的開,恩為絕正本人很痛苦,家人也很為他傷心,最後人財兩空,託累了家人,我要是得了癌症就自殺,為家人省點錢,我知個人的關點,請勿噴


平安是福71633987

這本質上是個自由對人論的倫理糾結,答案取決於做出如此選擇者的人倫觀。什麼叫人倫觀?人倫觀屬於價值觀,對人倫關係的認知、不等倫理的理解和接受。

在做出這個只有一次沒有重來的決定之前,不妨重新審視一下這個生命的世界。實事求是,組成這個動態世界的其實就兩樣東西,元素和元素間的關係。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如果元素分別自由、各自完美,之間不存在任何有機的關係,那麼該元素實際上不可能成為生命,因為所有生命都是有缺陷的,他們是暫時的、相互依存的。沒有倫理關係,分別自由、各自完美之間的人和物只存在於柏拉圖發明的原型現實,兩千多年來無人能夠實證它的存在。

可見,如果偏信個人主義,選擇自殺就是想開了,因為那是他們的自由;如果信任關係主義,那麼自殺就是想不開。你或許會說,“我並不想要這個關係。”實際上,你是在說,“我想要那個關係。”那麼,答案其實再簡單不過:換一個關係、換一個環境就行了。關係,人倫關係必須存在,不管是配偶還是家庭,因為那是生命相互依存的根本。為什麼祖宗從來不提自由這個說法,緣由就在於此。


Lauzi

我們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死亡的本能。同時也有生存的本能。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般不會一開始就想到死亡,甚至是我們在和困難作鬥爭的過程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自己遠離死亡。但是,現實中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人,就是他們在困難面前被打倒,然後他們選擇死亡來結束自己與困難的糾纏。

與困難作鬥爭的過程是異常辛苦的過程,這也是他們不願意繼續與困難作鬥爭的原因。他們不想自己這麼累,他們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因為通向未來的路被一個巨大的牆壁擋住了。使得他們的眼光變得短淺,但是他們自己卻很理智的認為他們所見到的就是全部,他們是無法改變這個困境的。如果繼續對抗,就要受罪並且還會失敗,最終是一死;如果不對抗,也是一死但是卻少了很多苦難。這麼一個看似合理的衡量,會使得當事人直接面對死亡。因為人的本能之中有趨樂避苦、去重就輕的本能。從這點上看,在他們的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好像是想通了。

但是,人的信念之中有個很可怕的就是限制性信念。人的生死往往會受到自己的信念的影響。限制性信念會使得當事人缺乏長遠的和可變的眼光,他們已經喪失了尋求外援和尋求新的方法的信念,如果他們能想到:人所遇到的問題基本上是人為的,他自己解決不了,一定會有別人可以解決,他應該想辦法找到解決問題的人才是。從這個意義上,他們並沒有想通。


希樸羊


選擇自殺的人當然是想不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大,感情不順利,面對挫折,選擇自殺的人多是年輕者居多。

父母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我們只有愛自己,才能去愛父母。

輕生者選擇自殺,家中白髮人送黑髮人,晚景淒涼悲慘。家中子女無人撫養,如塬上草芥,任憑風吹雨淋。

選擇自殺的人都是極端自私的人,不為老人著想,不為孩子著想,偏執地錯認為死是一種靈魂的解脫。

在基督教中,自殺就是犯罪,會受到世人的譴責。

試問自殺者,連死都不怕時,這世上還有什麼可懼怕的?

選擇自殺的人,思維鑽進死角,不會變通,不去與朋友家人溝通交流,尋求幫助。一念之差,自尋短見,這絕對是個人想不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