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故事之十二:朱旗畫楫萬龍競 東莞龍舟第一景

东莞故事之十二:朱旗画楫万龙竞 东莞龙舟第一景

东莞故事之十二:朱旗画楫万龙竞 东莞龙舟第一景
东莞故事之十二:朱旗画楫万龙竞 东莞龙舟第一景

如今,經過數百年來的傳承,曾經用於慶祝節日、維繫村民之間、村落之間情感的龍舟景,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元,氣質越來越時尚現代,不僅成為一種國際體育賽事,更成為全體東莞市民狂歡的文化嘉年華。

前世:東莞龍船最盛在萬江

東莞地處珠江三角洲,河流縱橫,水面闊廣,賽龍奪錦,自宋以來,沿襲至今。東莞的龍舟曾經熱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從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八)的細緻描述中可以窺見一斑:“五月時,洪流滂濞,放於百里。鄉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雲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

屈大均還感慨說,“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從農曆初一到三十),鄉鄉有之。”而東莞民俗學者張鐵文則進一步表示:“廣東龍船最盛在東莞,東莞龍船最盛在萬江。”他認為,萬江的龍舟競賽和趁景習俗早在明末清初就成為了一種穩定的民間習俗,至今有270多年曆史了。

那麼,萬江的盛況又是怎樣的呢?清代東莞詩人羅瑞球有詩為證:“朱旗畫楫蔽江下,潮走萬江飛水馬。”深究其背後原因,大抵是一來萬江比鄰莞城,河涌交錯,萬江爭流,人們原是水上居民,舉步登舟,歷來與船艇不離,自是舟龍之鄉。二來每年的東莞龍舟景,都始於萬江,且最為聲勢浩蕩,因此萬江的龍舟賽和趁景活動才有“東莞龍舟第一景”的美譽。

每年四月初八一過,萬江各村就陸續召集扒龍船的壯漢,組織、籌款、安排龍舟月的一切活動。接著是“初一景,萬家租;初二景,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十三十四新村龍灣梓。”——這首在萬江流傳了幾百年的龍舟謠,記錄了古時候萬江接連不斷的龍舟賽的次序和盛況。

整個龍舟月活動中,趁景環節頗有意思:各村龍舟,必須到世好、世交、婚盟的村莊趁景,保持世代開創的友誼。設景的村寨門樓披紅掛綠,舞龍舞獅,沿江兩岸彩旗飄揚。現在還有綵船、造型表演。家家戶戶迎接客人。“趁景”的龍船彙集,來往穿梭,自由划行。互相致意,鳴炮相賀。

競渡環節則激動人心,尤其改革開放前,每景都有數十龍船參加。真正有實力的才參加比賽,約十多條龍船。“東莞龍舟第一景”之後,東莞各鎮村互讓互利,定出自己的龍舟景日子。萬江各村亦多舉辦龍舟競渡,直至五月底。其他水鄉各地的龍舟競渡,原多繞道而經萬江金鰲洲塔,以便莞城人們觀看。每年龍舟競渡,莞城萬人空巷,到萬江河岸觀看競渡。當時端午節龍舟比賽常達四五個小時,觀賞人數多達十萬人,是一年之中最具活力的傳統節日。

今生:打造“東莞龍舟第一景”文化品牌

“龍舟景”分兩種,一種是純競技性的“扒標”,亦即“鬥龍舟”;一種是純觀賞性的“游龍趁景”。歷來是聯繫各村的紐帶。改革開放後,還曾是東莞與港澳商人的直接招商有力“助攻手”,為東莞經濟騰飛作出巨大的作用。

如今的龍舟景不僅是一種民間習俗和非遺項目,龍舟競賽更是一種體育賽事,每年龍舟月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和現代性,儼然成為全體東莞市民狂歡的文化嘉年華。

當你走進位於萬江的龍舟展覽館裡,這裡陳列著一切跟龍舟有關的實物和模型,擺滿了各種龍舟比賽的獎牌獎盃,述說著東莞龍舟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榮譽,以及延續千百年的龍舟文化與龍舟精神。

如果你長期生活在東莞,你還會發現,龍舟月已成為東莞一大特色,“團結拼搏,奮勇爭先”被喻為東莞精神。政府舉辦龍舟節中,招商引資搭臺唱戲的味道越來越淡,純粹為市民辦節,“狂歡嘉年華”的味道越來越濃。

尤其是隨著我市建設文化名城的力度加大,水鄉各鎮街都在打造自己的文化節慶,也把“龍舟景”當成節慶活動的重頭戲。以萬江為例,該街道自2001年萬江舉辦了第一屆龍舟文化節,首次提出要打造“東莞龍舟第一景”文化品牌以來,一年比一年重視萬江龍舟文化節,每年都精心策劃。萬江龍舟賽和龍舟趁景,一年比一年辦得好,名氣越來越大,“東莞龍舟第一景”已成為萬江的一個靚麗的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