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以夷制夷”, 为啥日本成功了, 而中国却失败了?

文|陈卿美

一百五十年前,中国与日本几乎面临着同样的国际环境。都是闭关锁国,都是面对着西方列强的欺压。同样面对虎狼环饲,中日两国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以夷制夷”,就是通过联合外国人制衡外国人。中日两国犹如难兄难弟,彼此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道路。中国人选择了“联俄拒日”,日本人选择了“联英制俄”,结果,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

先说日本。日本作为岛国,欲谋求崛起,必对外扩张。所以,日本一直有侵略他国的野心,即使在自己挨欺负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过。那时的日本,对外目标就是朝鲜和中国。但无奈日本有诸多西方列强施加的不平等条约缠身,加上自身条件也比较弱,不敢妄动。日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为此,日本多次提出与列强修约,改变不利处境,但日本是热脸贴冷屁股,诸列强都不爱搭理日本。

都是“以夷制夷”, 为啥日本成功了, 而中国却失败了?

明治维新期间的日本街头

就在日本苦恼的时候,没想到英国找上门来了。俗话说,无事不登门。这次是英国有求于日本。原来是英国发现俄国要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人家在自己境内修铁路,英国有啥担心的?其实英国人非常清楚,这条铁路横贯亚洲大陆,建成后一定会延伸到中国东北,这样就严重威胁了英国在远东的利益。事实证明,英国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的中国满洲铁路正是俄国人修的。俄国人扩张的野心让英国人想到了日本。为啥没有找中国呢?英国人知道清廷根本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

日本感觉抱英国大腿划算,毕竟英国是世界老大,不仅综合实力强大,还是世界警察,与自己也没有多少利益之争。而俄国也是日本一直担心的,因为俄国若控制了中国东北,对日本来说则无疑是更大的打击,本来日本早就觊觎中国东北好久。最重要的是,日本一直要“脱亚入欧”,此正是大好时机。于是,日本确立了“联英制俄”的对外策略。

此时,中国也没闲着。对中国来说,西方列强是最大的威胁。当时的李鸿章希望联合日本一起对付西洋人。毕竟日本与中国是近邻,而且属于同一文化圈,又同是天涯沦落人。甲午战争前四年,李鸿章在接见日本使臣柳原前光时还说,中日作为近邻,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应联合对付西洋人。没想到,日本丝毫不给中国面子,转头就侵略了台湾。日本把李鸿章的脸啪啪打得生疼。

意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后,中国只能寻找另一个合作对象。找来找去,发现只有俄国最合适。一来俄国体制与中国基本相同,都是封建专制集权国家。二是同是世界大国,俄国在世界上有一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三是俄国与中国接壤,有共同的利益。四、俄国与日本也是近邻,而且俄日的利益纷争大于中俄。但让中国不爽的是,俄国也侵略中国,还夺走了不少领土。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能抱俄国大腿。于是,中国“联俄拒日”的对外策略就这样形成了。

李鸿章希望中俄修好,俄国也正有此意。对俄国来说,清政府主动投靠也大有益处。一是远东扩张,离不开中国的支持,而且中国东北还将是囊中之物。二是有了中国的投靠,俄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将加大,有利于抗衡西方。三是可以有效抑制日本联手西方列强的势力壮大。四是未来定会侵吞更多中国领土。谁不想有个听话的小弟,谁不想有个任人摆布、任自己控制的伙计。俄国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日本“联英制俄”,中国“联俄拒日”,虽然都是以夷制夷,但两国开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野心更加膨胀,率先发动甲午战争,开始侵略朝鲜、中国。英国对此乐见其成,日本进入朝鲜、中国东北,便可阻止俄国南侵。本来中国希望俄国能出手帮忙,但俄国忌惮英国,变成了缩头乌龟。据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后来说,“俄国在未明了他国态度以前,实无单独行动之意。对于同盟之法国,虽可信赖,然英国之态度实难预料,俄国果与日本开战,英不乘机收渔人之利乎?”。

当时的俄国驻华大使喀西尼还是不错的,他多次请求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出面干预日本。但沙皇说,抱歉,顾不过来。其实,俄国是有难言之隐的。因为调兵非常困难,走陆路,西伯利亚铁路还没修好。走海路,被英国封锁,根本没办法调兵。最终,李鸿章押宝失败。

都是抱大腿,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难免让人深思。其实,抱大腿没有错,中国自古就讲究远交近攻,老大强,老二就可以与老三联合。日本抱英国,牵制俄国,正是典型的远交近攻。相反中国抱了一个近邻,去抑制另一个近邻。两个近邻其实都对中国虎视眈眈,都将中国视为肥肉。抱着一条狼去打另一条狼,成功的可能性就难说了。后来,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打响,中国丝毫没有受益。

其实,让清政府抱俄国大腿,早就有人提出。最早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就有类似的思想。魏源认为,中国在陆上应与俄国结盟,海上与美国、法国结盟,抑制英国、印度。其实,这种抱俄国大腿的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俄国的重心始终在欧洲,对于远东,俄国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重视。

魏源也提出过,海上结盟美国。其实这应是最正确的选择。日本联合英国,中国若当时联合美国,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那样,近代史肯定也就改写了。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中国一直未能重视美国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