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曹操運兵道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前些天看《星光大道》,有一個來自亳州曹操運兵道的講解員,參加了比賽。從她的介紹中,我第一次知道了還有這個景點的存在。

曹操運兵道又稱曹操藏兵道,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分別通達城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亦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古代地道戰術的總彙。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佈局奧妙,變化多樣;立體分佈,結構複雜;規模宏偉,工程浩大。目前已發現八千餘米,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戰道。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2001年6月25日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個景區的門面很小,只有臨街的兩個店面,屋頂是黃色的琉璃瓦,飛簷翹瓦,紅黃旗幟,中間是黑色的“曹”字,不注意看就有可能錯過了。我去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團隊在門口排隊等待。

我在售票窗口換了張票,於是就獨自一人下午了。

進口的地方還好,進去後感覺太窄,太低,高度也就1米8左右的樣子,反正比我高胖點的走在裡面是很麻煩的,要不就過不去,要不 就得低頭哈腰地走;陰森森的,還好的是有燈光。我一個在裡面走了大概有一里多,裡面的岔道很多,我生怕在裡面搞暈了走丟了,不敢繼續往前了。

於是沿著來時的道路原路返回了。返回到地道口的時候,等待的這個團隊正好在一個導遊的帶領下準備參觀。

遊客詢問我裡面的情況,我實話告訴了他們,又重新插在他們的隊伍中,在導遊的帶領邊走邊聽解說介紹,在裡面走了好長的一段路程,導遊終於把我們帶到了地道的出口。這裡已經是起碼2裡之外的另外一條街道了。這裡的出口正在大規模的建設中,大門和紀念館式樣的建築非常的氣派,相信下次再來的時候,或許這裡就變成了進道口,而現在的進口或許就成了出道口了。

亳州古城內的曹操運兵道,位於亳州市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面延伸,直至郊外。運兵道始建於東漢末年,是魏武帝曹操為其軍事需要,專門修築的地下軍事戰道,因最初用於運送士兵,故稱“曹操運兵道”。唐宋時期多次修葺,仍作為軍事戰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黃河決口,亳州城被淹,運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餘年未被發現。

1969年,為響應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全市群眾廣泛參與挖地下防空洞,先後在老城區人民東、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條街道(原四門大街)地下大範圍發現古地下道,已查明近8千米長。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運兵道內有障礙牆、絆腳板、陷阱等陷敵設施,還有貓耳洞、掩體、傳話孔、燈龕、通氣孔等附屬設施,深深體現了曹操的謀略。《三國志》記載曹操多次運用地道戰取得勝利,如官渡之戰,“紹射營中,矢如雨下……”曹操“起土山地道”,又如攻鄴城,“為土山地道”,可見地道戰在曹操指揮的多次戰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古地道結構有四種:第一種是土木結構,也就是土道木頂。這種地道是早期修築的;第二種是磚土結構,也就是土道磚砌券頂;第三種是磚木結構,也就是磚道木頂,這種結構往往與磚土結構互相交織,磚、土、木三者並存,沒有規律;第四種是渾磚結構,即全部用磚砌築,這種結構在現存古地道中最為常見,可分為磚券、磚牆、磚墁三部分。

運兵道內清理出土的文物相當豐富,主要有東漢、三國、唐宋各時代的遺物,有直接用於作戰的鐵刀、鐵劍、彈丸、鐵釘、銜枚等軍事器械,也有用於生活的銅鏡、鐵燈、瓷盞、陶瓷等器物,還有用於娛樂消閒的圍棋子以及用於購物的流通貨幣銅錢等遺物。

曹操運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無盡頭,縱橫交錯,猶如一座地下長城,十分壯觀。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也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古代地道戰術的總彙,“它遠遠超過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是當之無愧的。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尋亳州古蹟 曹操運兵道皖北旅遊最佳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