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厚黑管理學:獨裁者曹操、諸葛亮神話、孫吳幫派文化……

《三國演義》中的智慧不只是政治權術和戰爭計謀,更有豐富的管理智慧。如果你能從妙趣橫生的三國曆史故事中讀出中國式管理思維,那麼恭喜,說明你有做領導的天賦。

以電影類型解讀三國管理藝術

三國厚黑管理學:獨裁者曹操、諸葛亮神話、孫吳幫派文化……

如果以電影類型解讀曹魏、劉蜀和孫吳的核心管理理念,那麼它們分別是動作片、懸疑片和武俠片。

曹操搞的是強人式管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他一輩子攻伐不斷,騎馬的時間比坐沙發的時間長,而且滅呂布、袁紹、劉表、馬超、張繡、張魯等勢力,一統中原,是三國時期最能打的企業領導人。

三國之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謀士之爭。諮詢方案的好壞決定著項目的成敗。蜀漢集團真正有正規的管理是在招聘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足智多謀,而且搞得很神秘,決策過程不透明,動不動就用錦囊把計策包起來,並且規定不到時間不許打開看,吊足了人們的胃口,也構造了很多惹人猜想的情節和神秘的氛圍。

曹操和劉備都喜歡英雄這個詞,大氣而文雅,但是孫權更願意人家稱他為豪傑。“自古江東多豪傑!”江湖氣一下就出來了,孫家確實代代都有綠林風采,火併黑幫,劫掠富豪,盜玉璽,抗朝廷,孫權重用的人也都是同類型的,比如呂蒙、甘寧等,但他們後來都在孫權的影響下開始讀書。這樣更是了不得了,正所謂“不怕流氓膽子大,就怕流氓有文化”,要是古龍在世,寫一本《江東豪傑傳》肯定好看:“東,江東,暮色江東,暮色江東霧濛濛;劍,寶劍,七星寶劍,七星寶劍響崢崢。”

管理風格

曹氏企業: 大獨裁者的頭疼病

曹氏企業擁有很多特權和壟斷資源,而且兵多將廣,人才濟濟,但曹操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總裁,尤其那句著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太露骨了。曹操這話脫口而出,當時跟他在一起的陳宮嚇壞了,心想曹操把磨刀霍霍殺豬宰羊準備款待他的人都殺了,幸虧自己晚上睡覺不磨牙,不然也早死在曹操刀下了。於是,陳宮後來找個機會偷偷跑掉了。曹操的這句名言是其自毀形象的最大敗筆,從此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奸雄了。

三國厚黑管理學:獨裁者曹操、諸葛亮神話、孫吳幫派文化……

曹操的性格決定了其組織架構是以他本人為中心的高度集權體系,執行的是垂直管理的結構,一竿子插到底。曹操能幹又勤奮,加上天生多疑,人多地盤大,還有很多業餘愛好,最終像諸葛亮一樣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曹操一輩子也沒有當皇帝,到底是個打工的,算是“打工皇帝”。

迷信自我、信奉獨裁統治的管理者都很辛苦,當前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不敢或不懂得放權,什麼事都不放心,把整個企業的運營權放在自己手裡,雖然決策速度很快,執行力很強,但卻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尤其是接班人的問題會很棘手,所以曹操才會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氏企業: 諸葛亮神話難再續

三國厚黑管理學:獨裁者曹操、諸葛亮神話、孫吳幫派文化……

其實諸葛亮也是一位獨裁者,他與曹操的不同之處在於,曹操是靠權力樹立無上威信,而他是靠才智促成絕對服從。權力容易傳承,但智謀不可複製,這就是諸葛亮的悲哀,“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諸葛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蜀漢集團新人的成長,其核心團隊也沒有從外部得到充分的補充,好容易來了一個魏延,卻因為人家後腦勺上有一處骨質增生而被諸葛亮猜疑,怎麼能僅憑這個就判斷人家的思想品德呢?所以諸葛亮死後,蜀國急速衰退,也就不難理解了。

孫氏企業: 最民主的幫派組織

孫權實行的是民主式管理,只有孫氏企業真正做到了集體決策,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沒有國家頒發的許可證,也沒有“五虎上將”和孔明這樣具有國際視野的職業經理人仍能夠獨霸江東市場的重要原因。

東吳的文臣武將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議則同謀,戰則同力;孫老總善於聽取各方的不同意見,用人也不計較文憑和工作經驗,全靠業績說話,讓下屬有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這樣的企業肯定有前途,如果不是孫皓那個富五代太敗家的話,孫氏集團的持續運營應該沒啥問題。

本文作者李光鬥: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互聯網金融委員會首席顧問、華盛智業•李光鬥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