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資到底有多難:拜訪近10家母基金,沒募到一分錢

募資到底有多難:拜訪近10家母基金,沒募到一分錢

2018年,GP募資到底有多難?

“難啊,現在拆遷戶都是我的重點募資對象”。

不久前,一份真實的調研引得圈內IR(投資人關係)無限傷感:“我修改過的PPT可以繞著地球15圈,你信麼?”

這並非刻意誇張。一位PE機構的IR坦言,前兩年公司弄一個10億的基金,找了幾家母基金申請,再加上合夥人的上市公司資源,不到4個月就輕鬆搞定了。今年籌備募集一個規模5億的基金,上個月輾轉北京、上海、杭州,登門拜訪了近10家母基金機構,結果竟然無一家有意向參投。

“最無語的是,我們拜訪了一家財富機構的母基金部門,他們規模不過才十來億,也說只投紅杉、IDG、達晨這些頭部GP,甲方姿態顯露無疑呀。”在這位從業7年的IR姐姐看來,對方的底氣並非沒有道理,畢竟眼下最受GP歡迎的LP中,母基金稱王,算是GP募資的最佳選擇之一。

1、市場化母基金版圖:64只,執掌3600億人民幣

回顧中國的母基金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年前。2001年,“中關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正式設立,成為國內最早成立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而市場化母基金,則從2012年左右開始才有所發展。可以說,在VC/PE行業政策利好不斷、市場發展火爆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化母基金方興未艾。

如今,母基金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母基金全名單共包括277只母基金,其中包括市場化母基金64只,總管理規模3606億人民幣;政府引導基金213只,總管理規模12546億人民幣。

不過,從母基金管理規模來看,當前母基金在管規模主要集中於50億元以下,佔全部數量的73%。其中當前在管規模20億以下的母基金成為市場主流,幾乎佔了一半。

梳理近幾年的發展脈絡,不難總結出中國市場化母基金的特點:

在地區分佈上,全國的市場化母基金的分佈不平均。總體來看,經濟條件優越、發展條件好的地區,更受市場化母基金的青睞。數據顯示,市場化母基金機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地,數量佔全國總數七成以上。

在資金端上,市場化母基金主要分為國有企業參與設立和民營資本運作兩種形式,其中民營資本運作的市場化母基金數量較多,但國有企業參與設立的市場化母基金的規模較大。

在退出端上,中國國內市場化母基金的存續期以8~10年最為常見,而現階段大多數母基金還並未進入退出期,且退出渠道較窄,未來可以探索通過PE二級市場或各地產權交易所實現退出的可能性,利用市場流動性增加市場化母基金退出的靈活性。

2、尷尬:連母基金都募資難,拿什麼投GP?

雖然中國市場化母基金髮展迅速,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擺在眼前——母基金快沒錢了。

2018年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髮〔2018〕106號)正式對外發布。至此,業內俗稱的“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嚴重地影響了母基金的資金來源。

“銀行自己募資都難,我們再從銀行募資,無疑更加緊張了。”

在三月份深圳的一場論壇上,廣東省某家母基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如是表示。作為母基金資金的其中一個來源,銀行募資困難無疑會影響母基金的募資,更可怕的是,銀行募資和委外業務的收緊還會傳導至券商等其他資管機構,最終嚴重影響VC/PE的募資。

事實上,募資一直都是市場化母基金面前一道難跨越的“檻”。

對市場化母基金來說,募資的主要優勢不外乎其優秀GP資源或優秀項目份額,或者有更高的收益率和更低的風險,再或者很多市場化母基金管理人開始以少收管理費少拿收益分配作為募資條款。

但在當前的情況下,以上的條件並不能真正打動很多的母基金LP。

一家知名財富機構的負責人解釋,如今信息發達,創投行業不透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論是高淨值個人還是家族辦公室LP群體,都可以直接繞過母基金直接投資GP或者優質項目。

而作為PE母基金的LP,其資金要求比投資普通PE基金更高,所以往往會要求更高的收益。另外,母基金的流動性比較差,也讓一些LP望而卻步,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耐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大母基金LP範圍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具體方法就是放寬准入政策。有投資人判斷,隨著准入政策的放寬,社保基金、保險資金、教育基金會等機構將一定程度補充銀行等資金來源緊縮帶來的資金缺口,成為母基金的LP。

3、恩怨情仇:母基金“搶”了GP項目

早年間,母基金在國內備受質疑的一點是,對於LP而言,與其投母基金被雙重收管理費,倒不如直接投項目。因此,母基金為了增強在募資上的吸引力,紛紛開始涉足直投業務。

不過,這一舉動被視為搶了子基金的飯碗。“在募資的時候,曾遇過一家母基金提出要求,除了參投子基金,還要直接投某個項目。”一位PE機構IR向《投資界》表示,碰上這種情況很為難,一旦接受母基金投資單個項目,後續管理起來會非常麻煩,而且在時間上很難配合得上。

這位IR忍不住吐槽,母基金出現的初衷應該是助力優秀的GP,結果到頭來大家都在“以做母基金的名義做直投”。

圈中曾流傳著一個“流氓盡調”的故事:曾經有一家母基金以盡調名義把GP的項目摸個底朝天,最後把項目搶走了。

據說套路是這樣的:一家機構A在醫療行業成績不錯,在向母基金B申請募資前,已完成了多個潛在標的的盡調和項目儲備。後來,母基金在盡調時直接穿透了機構A的潛在項目,但最後沒參投基金,不過大家也沒放在心上。令人想不到的是,兩個月後母基金B宣佈領投了一家企業,巧的是這家企業正好是之前機構A的潛在標的....這個事情令一些GP大受刺激,一度對母基金的盡調“草木皆兵”。

對此,母基金行業喊冤:其實我們做直投的出發點不是和GP搶生意,只是一個業務上的補充。

一位不願具名的母基金負責人表示,GP往往會有自己的專業行業和特定階段,例如集中在早期和中期投資;而母基金因為資金體量大,可以涉及到後期階段。基於此前雙方的合作而產生的一定的紐帶和信任關係,在項目下一輪融資的時候母基金可以繼續做後續的輔導和投資,這是加強GP和LP更好的合作模式,也是為了以後持續投這個GP打下好的基礎。

4、一線GP的母基金“生意”

當然,真正懂GP的還是GP自己,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一線GP“母基金化”。

2018年3月,一則來自深圳福田區財政局官網不起眼的新聞在母基金圈子激起了漣漪:3月19日,福田引導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星界基金創投平臺,聯手眾多重量級參股機構,助力互聯網+產業、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引導國內外優質企業及國家級產業項目落戶深圳福田。

鮮為人知的是,星界基金是由紅杉資本、國風投、及數家知名互聯網上市公司聯合發起,目前基金總規模為500億元。該基金根據市場指標嚴格遴選,牽手50家市場化創投機構注資參投,承諾出資119億。可以說,紅杉資本正是通過星界基金平臺,開始涉足母基金領域。

這並非是國內美元基金第一次踏入母基金圈子。此前,IDG資本的母基金業務早已為人熟知。

2017年4月,宜信財富聯手IDG資本發佈了聚焦天使投資的FOF—宜信財富IDG天使投資母基金1號,規模5億元人民幣。資料顯示,在具體運作中,這支母基金將共同管理共同投入,在投委會上IDG資本擁有兩席,宜信財富兩席,多數通過,任何一方沒有辦法單方做決策,雙方都要有共識,才會做標地的投資。

當然,一線GP玩母基金的“鼻祖”是本土創投巨頭深創投。

眾所周知,深創投是中國最大的市場化FOF前海母基金唯一的機構合夥人,更為有趣的是,前海母基金有五大聯合合夥人,紅杉的沈南鵬與IDG的熊曉鴿也名列其中。此外,深創投還接受深圳市政府委託,於2016年起全面負責總規模1,000億元的深圳市政府引導母基金的管理工作,該母基金主要投向了深圳本土GP機構。

對此,希俊諮詢創始合夥人耿希玉曾表示,從紅杉資本、IDG資本到深創投,不難看出一線老牌GP在母基金領域野心。

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隨著“巨無霸”GP入場,母基金市場得到了壯大,而更關鍵的是,一線GP通過投資更早階段的基金,既可以提前鎖定優質項目,又可以收穫carry回報。有VC感嘆,以後投資也要“抱大腿”,這活兒門檻越來越高了。

作者 / 劉全

來源 / 投資界(ID:pedaily2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