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瓷《鈞窯玉壺春瓶》!

宋代鈞瓷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釉色風格;無論是審美追求還是藝術成就都是顯著一種自然天成的“道家風範”,在看似“平凡”、“平談”中,有著深刻的文化積沉。它不乖巧、不矯飾、不譁寵,然而,那神奇絕秘的釉色,在色淺時有韻質的變化,在色濃時,有山水風光,四時日月的幻化,淡而不俗,淡而不寡;它那莊重大方的造型、透射著冷峻和尊嚴、素穆和偉毅,極具典雅之魅力,故一些鈞瓷美學家常定位宋代鈞瓷為“淡雅”的典範,成為一種時尚,成為一種境界,這也是當時文化氛圍,時代精神的集中表現。

遺憾的是,北宋末年,宋元金的連年爭戰,造成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流離失所,鈞瓷業也深受其害,遭受了滅頂之災,優秀的民族文化從此成為了“經典”,成為了“絕響”。

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掛紅,價值連城,鈞不掛紅,一世受窮“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說:"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傳統鈞瓷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釉中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青,可謂紛彩爭豔。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

北宋名瓷《鈞窯玉壺春瓶》!

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始於唐而盛於宋。自古以來,有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神奇窯變美不盡之說。在《中國陶瓷史》中描述曰: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鈞紅釉的創燒成功開闢了新的美學境界,對後代的陶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宋鈞官窯將鈞瓷窯變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名留青史。

正是因為如此,相傳約在北宋徽宗時期(公元十一世紀),鈞瓷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徽宗曾經下令設立了專門為皇宮燒製精品的“官窯”,並把鈞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之一,由此可見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現象美,所具有的藝術征服力。

北宋名瓷《鈞窯玉壺春瓶》!

有關宋元鈞瓷介紹頗多,資料不難查找,故此不再複述。愚博客之前曾展賞過數件自藏之宋官窯鈞瓷。今日賞瓷,特再將愚所藏之又一件北宋鈞窯精美器,拍照亮相,公展於博客之上,與藏好共賞鈞美。

賞其器形,本品器形為典型的玉壺春瓶造型,完整無暇,規矩而莊重,其通高約22.4釐米,中等大小體量,胎體較為厚重,宋鈞特徵之一。

北宋名瓷《鈞窯玉壺春瓶》!

復觀其釉色,可見其外壁為玫瑰紅釉色,色正顏美,瓶頸處及其內壁則為天藍釉色,二者結合乃為宋鈞最為典型也是最美的釉色特徵。復可見其釉肥厚而又勻稱,釉色細膩滋潤,已經形成開片紋,還可見若干氣泡破裂微孔。其釉表面也有通常所說北宋鈞獨有的蚯蚓走泥紋特徵。觀其通體包漿老潤,開片紋中土垢深入其中,出土痕跡十分鮮明。復觀其底,胎質堅硬,漿色護胎釉,窯斑堅老,乾淨中不失橫秋老氣。其胎底有一“五”字,此乃官窯宋鈞常見之數字,乃為套件之一的其中第五隻矣。

北宋名瓷《鈞窯玉壺春瓶》!

藉此,無需細表,實物實證,本品諸般特徵皆無疑點,自然天成之相,千年遺物毋容置疑。從釉色胎體來看,其為北宋官窯鈞瓷,已無疑問。因此,其開門見山,已然不在話下矣。作為北宋官窯之鈞,精美完整,可謂鈞瓷中的一件珍品,並不妄言矣。

宋代鈞瓷是在“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的背景下,從諸多青窯瓷器中脫穎而出的。由於是宮廷需要,當然極盡精美,從傳世宋鈞來看,的確如下:

造型方面

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奩、尊、碗、盆、盤、壺、爐等。其中以養花用的花盆類居多,其次是文 房用品類的洗、盆等,再次是審美的、寓意權貴的、祭祖用的瓶、尊、爐、鼎等,這三類作品已經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標明鈞瓷的功能是致力於審美需要的,突出一種“雅”的品位。

釉色方面

宋代鈞瓷表現了豐富多彩的風貌,這也是其獨具的個性。主色調除天青、月白類外,還有罕見的玫瑰紫、海棠紅、瑪瑙紅、蔥綠、豆青、天藍等。該釉色的出現改寫了“青白瓷一統天下的歷史”,故又稱之為創舉,這 也是鈞瓷對陶瓷業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宋代鈞瓷釉質瑩潤、含蓄,呈乳濁狀,有著絢麗多姿的審美風韻,“似玉、非玉、勝於玉”的審美體驗,使之成為皇室的尤物。表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的民族氣藝,和溫文爾謙做人的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