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世界經濟的新轉折

【嘉賓簡介】

陳玉宇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世界经济的新转折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是三十年後的中國經濟走向。雖然我的演講PPT的題目叫“世界經濟的新轉折”,但是我想重點談談中國。三十年後的中國經濟將是什麼樣呢?大家只能猜測。猜測分兩種:一種叫猜測,一種叫參加了今天2018新經濟智庫峰會以後的猜測。

技術進步驅動過去200年發達國家的發展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世界经济的新转折

技術是個好東西,但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將來,技術創造了贏家和輸家;自由貿易也是個好東西,但是在歷史上自由貿易創造了贏家和輸家;人類文化的變化、收入的增長會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化,需求結構的巨大變化也將創造贏家和輸家。你在到達最終的時候說技術將造福於人類、自由貿易將造福於人類沒有錯,但到達那兒之前你要管理好贏家和輸家。如果你管理不好,你可以回首二十世紀上半葉;如果你管理不好,技術的研究者們雖然可以把它研究出來,這些技術不能在技術上得到廣泛的普及和應用,也不能造福於大家。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世界经济的新转折

我們先看看今天的世界,橫軸是人均GDP,我們把它用當前的美元購買力,實際是國際元購買力,考慮了通貨膨脹,考慮了購買價的利率;縱軸是健康、預期壽命。財富是你所欲,健康也是你所欲,世界今天在人均收入和健康上的分佈就是這樣,最富的十個國家和最窮的的十個國家人均GDP差異是108倍,富裕國家和窮的國家的壽命差30歲,所以我們要想三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要思考一下今天的世界怎麼走到這兒來的。這些上面的點代表每個國家,圈的大小代表國家人口的多少,所以你知道你的國家是哪個,中國是最大的紅圈。向右走代表他的人均收入在增長,向上走代表著他的健康在改進。

200年來這段時期被稱作大分流時期,看看時代背景,看看世界形勢,看看你的祖國。1800年前的世界差異很小,都是農業社會,會種地的和不會種地的差異不大,隨後西歐國家就在剛才的技術簡史所描述的技術力量和發明的推動下造成了今天的差異。在過去的200年,有兩件巨大的事情:一件事情是西歐和北美為代表的工業革命,以及由此後150年所創造的巨大的物質文明和技術進步第二件

和這件具有等量齊觀的重要性事件,就是在過去三四十年和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崛起和發展。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世界经济的新转折

接著看一下,我們可以看到:1978年的時候中國人均GDP是那時候美國的3%;1950年美國其實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我們現在歡呼我們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中國還沒有開始進入工業化;1900年的世界醞釀著劇變和動盪,來自於前100年巨大的技術進步和巨大的經濟發展。之後迎來了兩次世界大戰,直至1900年中國還是傳統社會的平均水平,還沒有開始它的現代經濟增長;1850年,工業革命第一個50年,最富國家和最窮國家的差距是四五倍左右,不是現在的一百倍。1850年英國有22%的人從事農業勞動,我們去年有25%的人從事農業勞動,1850年英國倫敦有200多萬人口,英國有3/4的人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地區;1870年美國修建了15萬公里鐵路,1850年德國修建了2萬公里鐵路,1914年美國修建了40萬公里鐵路、德國修建了6萬公里鐵路;1898年北京大學成立那年,英國開始運營他的地鐵,1898年倫敦是一個600萬人口的工業時代最偉大的都市。

驅動過去200年的經濟發展,來自於發達國家的經驗就是技術進步,可以總結為兩點:第一點,我們發現傳統時代突然有人摔了跤、砸了蘋果、解決了技術問題,工業時代是今天企業政府有組織地投入、有目的地進行技術的研發和創新第二點,智力探索的自主和自由。當然中國這點還稍微差點,但是我們可以先從西方多學點,但是終將有一天我們需要有更加自由、更加自主智力探索的自由才能開闢我們的未來。

普惠和包容是必須的選擇

過去40年,對於整個世界和中國都是獨特的40年,雖然200年看完了,過去40年我們從美國人均GDP 3%-4%上升到今天20%。全球化時代結束了,什麼叫全球化呢?三個事情:國與國之間做自由貿易;國與國之間做自由投資;國與國之間的技術交流、人員交流、文化的互相影響日益深入,這就叫全球化

全球化時代表現為貿易增長速度快於全球GDP增長速度,在過去四十年;表現為資本全球的自由流動表現為中國可以迅速地從西方學到很多的技術。橫軸是代表性的樣本代表著從窮到富,5代表著窮,55代表著處在中間的,95代表富人;縱軸代表推進最快的20年不同收入組別的真實增長速度,去掉通貨膨脹之後的增長速度,可以看到全球範圍內的中產者們。憑心而論,中國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所以全球化創造了贏家和輸家。

最後我再花幾分鐘給你看一下產業結構變化將會創造出來的贏家和輸家。產業結構為什麼變化?因為技術的顛覆、因為人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會變化,市場經濟是為了需求結果服務的,原來的生產結構不能滿足新的需求結構的需要就必須變化。中國三大產業變化是這樣子,農業從百分之二十幾、三十幾的份額下跌到今天8-9%,服務從從20%上升到了50%多。

發達國家過去200年的農業、工業和服務就隨著人均GDP的上升,它在GDP當中所佔份額也在變化。你告訴我這種份額的變化所需要的調整?無論是社會的、勞動市場的、經濟、政治上的特徵將會多麼巨大,創造了多少贏家和輸家。如何管理好這些贏家和輸家?如果管理不好,就像世界領袖級經濟體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一樣。

這是中國每個年齡組出生的人,看看自己屬於哪個年齡組。中國現在有一件事情做得能夠應對剛才所說的巨大變化,哪件事情呢?上大學的比例。1970年出生的人如果能夠上大學叫百里挑二,1980年出生的人叫百里挑五,1990年一百個人有二十五個上大學,2000年的小朋友將會有50%的人上大學,2015年的小朋友按照中國大學招生每年增長2%,他們將會有70%的人上大學,所以30年後我站在這裡講的時候會告訴你,如果還沒有變得特別老齡化之前,中國40歲以下的勞動力,90後的勞動力有4億,其中有2.2億受過大學教育。

面對剛才技術簡史描述的新的技術,這個技術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的大學教育給下一代人提供了極大的、寬口徑的適應能力,這就是我對中國未來有信心的地方。數字經濟提供了可能性,造就普惠共享的經濟。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世界经济的新转折

普惠和包容是必須的選擇。如果你不能管控好技術進步帶來的贏家和輸家、需求結構變化帶來的贏家和輸家、全球化所帶來的贏家和輸家,你就想一想二十世紀上半葉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中國未來會在哪兒?如果按照人均GDP 8%的增長速度,到2045年中國將會是12萬美元的國家;如果按照5%增長速度,中國會變成5000萬美元的國家,大約那時候會是美國GDP的50%;如果不增長那將還是今天的萬二八千美元。所以,今天我給中國的預測:中國2045年人均GDP將處於8000美元到12萬美元之間。所以未來如何取決於今天來聽演講的你們的創造和智慧。

——以上內容整編自陳玉宇所長在阿里研究院和中國遠見智庫論潭聯合主辦的2018年新經濟智庫大會上的主題發言。

DT時代 共創新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阿里研究院

在這裡讀懂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