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季早稻產量預計下滑 收購競爭將加劇

6月初新季早稻整體長勢良好,距離大規模上市不足1月時間。目前正值青黃不 接時期,市場陳糧供給主要依靠政策性早稻拍賣,供需相對寬鬆,價格上行乏力。隨著新季早稻上市期臨近,市場重心將逐步轉移到新早稻上來,在產量下滑已成定局的形勢下,預計新季早稻收購市場競爭或將加劇。

新早稻長勢整體良好 病蟲害防治需加強

早稻生長期間南方主產區光溫條件整體較好,水熱適宜,利於早稻生長髮育。截止到6月初,我國江南大部早稻處於分櫱至拔節期,局部已孕穗;華南早稻處於拔節至孕穗期,其中華南南部處於幼穗分化期,華南北部和長江中游處於拔節期;海南大部處於乳熟期,局地已成熟收穫。全國早稻一、二類苗比例分別為30%和70%,與上週相比一類苗比例增加11%,二類苗比例下降11%。分省來看,廣西和廣東一類苗佔比高於上年和近五年同期,福建低於上年高於近五年同期,湖南與上年持平低於近五年同期。

據氣象部門預報,未來10天,華南和江南早稻產區將有強降雨,其中華南中東部、江南東部和南部降雨量較常年偏多3~7成;未來11~20天,江南東部、華南部分地區將有降雨過程,有利於早稻病害蟲的發生。據相關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水稻病蟲害累計發生面積高達6154萬畝次,同比增加9%。目前正值早稻生長關鍵時期,各地需加強病蟲害監測,及時做好防控工作,確保早稻生產順利進行。

新糧上市臨近 市場競爭或將更加激烈

新季早秈稻上市臨近,市場重心逐步轉移到新稻上來。據中華糧網測算,按正常年景預計,受種植面積減少影響,2018年早秈稻產量約2955萬噸,較上年減少135萬噸,減幅4.37%。從消費看,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稻穀去庫存進程加速,預計2018年早秈稻消費量將穩中略增。從進出口看,隨著國內外大米價差的持續收窄,進口米優勢逐漸減小,預計2018年大米進口量或將高位回落,出口方面則受政策性低價支持,出口量或將繼續增加。

總體看,2018年我國早秈稻總供應量約3180萬噸,總需求量約3190萬噸,年度缺口約10萬噸,新季早秈稻市場供需趨緊。預計新糧上市後,收購市場將再現去年競爭激烈的情形。與此同時,優質早稻由於種植面積少,且多數為訂單收購,市場供應偏緊,預計優質優價特徵明顯。隨著稻穀市場價格重心的下移,預計今年部分地區仍將啟動早稻託市收購,但託市收購量將不及上年水平。

早秈稻拍賣截止期臨近 整體成交率持續走低

目前市場原糧供給主要為政策性稻穀拍賣。據國家糧油交易中心數據統計,截止到6月5日,2018年政策性稻穀拍賣共計進行了40次,累計投放2013~2017年產稻穀4380萬噸,實際成交577萬噸,成交率13.16%。就早秈稻政策拍賣情況來看,4月份之前,早秈稻周度投放量基本維持在70~80萬噸左右的水平,成交主要集中在2013年產早秈稻上,之後隨著中晚稻陸續進入拍賣市場,再加上國家大幅下調拍賣底價,市場逐步轉移到以買方市場為主,糧源選擇餘地較大,早秈稻成交量有所下降,且隨著2013年糧源逐漸消耗殆盡,成交主力逐步轉向2014年產早秈稻。

進入6月份,市場逐步消化政策性稻穀去庫存的利空影響,拍賣行情趨穩,整體成交率持續低位徘徊。本週舉行的兩次稻穀拍賣,共計投放早秈稻82萬噸,實際成交0.09萬噸,成交率僅為0.11%,隨著新季早稻上市期臨近,拍賣行情預計難以走強。去年早秈稻拍賣截止日期為7月12日,今年受新季早稻託市收購啟動時間延期影響,預計拍賣截止時間很有可能延遲到7月末。

國內外價差縮小 大米進口趨於下行

據美國農業部5月份供需平衡報告顯示,2018/19年度大米產量4.895億噸,總供應量6.3331億噸,貿易量0.493億噸,消費量4.8863億噸,期末庫存1.4468億噸,各指標數據均為三年來最高水平,綜合測算全球大米庫存消費比高達29.61%,大米供需形勢較為寬鬆。但受主要消費國大米需求強勁影響,國際大米貿易形勢整體偏好,呈現量價齊升的現象。據相關數據統計,2018/19年度東南亞大米主產國出口量大幅增加,1~5月大米出口量前三位分別為印度、泰國和越南。其中印度出口大米477萬噸,同比增加4.6%;泰國出口大米421萬噸,同比增加6.2%;越南出口大米252萬噸,同比增加16%。從出口價格來看,截止到5月末,泰國100%B級大米FOB報價475美元/噸,同比增22美元/噸;越南5%破碎率大米FOB報價460美元/噸,同比增88美元/噸;印度5%破碎率大米FOB報價415美元/噸,同比增15美元/噸。

與國際米價節節走高相反的是,國內大米價格受政策性原糧拍賣影響,價格大幅下滑。兩頭擠壓的結果就是國內外大米價差持續收窄,導致進口米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大幅減弱,進口米數量出現下滑趨勢。據海關數據統計,4月份我國進口大米35萬噸,同比減少11.6萬噸,減幅24.89%。1~4月累計進口大米111.58萬噸,同比減少21.37萬噸,減幅16.07%。如果後期國內外大米價格走勢持續背離,進口米的價格優勢將會逐漸減弱,後期大米進口量或將進一步回落。

消費淡季持續 陳糧價格持續低位徘徊

消費淡季持續,市場陳早稻購銷偏淡,有價無市狀態凸顯。隨著前期低價拍賣早稻陸續進入流通市場,利空逐漸被消化,早秈稻價格逐步趨穩。據中華糧網價格監測,截止到6月5日,圓粒陳早稻出庫價益陽2380元/噸,南昌2150元/噸;長粒陳早稻出庫價益陽2300元/噸,南昌2100元/噸,價格均較上週持平。隨著夏季氣溫逐漸升高,大米保管難度加大,貿易企業採購積極性下滑,基本以銷定購為主。終端銷售不暢,導致大米加工企業均保持較低的開機率,部分米企甚至停機檢修,以應對低迷的市場行情。現階段,無論是大米還是其他副產品均處於走貨不暢、價格低迷的局面。截止到6月5日,普通早秈米批發價廣州3520元/噸,較上週跌40元/噸;福州3490元/噸,較上週持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