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舉“大國重器”續寫“中國傳奇” 青年一代如何接力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成為第4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從那時往前數3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往後數3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短短几年時間,我們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上,創造了“驚世兩彈,沖霄一星”的人間奇蹟。

50多年過去了,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展現出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偉大進步。尤其是近年來,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嫦娥五號蓄勢待發,火星探測正式立項,可謂“多點開花”,為航天強國建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能在航天領域真正成功,那它基本上可以說會無所不成。”一位外國觀察家的判斷,可謂對中國科技進步的生動註解。國產航母下水,海水稻實現測產,可燃冰試採成功,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中國科技如“復興號”一般動力澎湃,“中國智造”的新名片驚豔全球。

當年,“兩彈一星”的元勳們走進戈壁深山,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深深紮下了根,一干就是十幾年、幾十年,直至皓首蒼顏。逐夢飛天之路的“總總師”任新民,步入耄耋之年仍不遺餘力地探索新領域。他對自己61載波瀾壯闊的人生作出概括:“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如今,我們搞創新已無需立足於貧瘠的土地,而是擁有足夠肥沃的土壤。我們又當如何接過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接力棒,凝聚創造偉力,煥發奮鬥熱情,助推中國科技翻越一道又一道雄關,託舉起更多“大國重器”,續寫出更多“中國傳奇”?

習主席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我們欣喜地看到,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歲……青年一代奮鬥者,在國家的高速發展中砥礪前行、茁壯成長,也必將在奮鬥中展現新氣象、成就新作為。

需要接續奮鬥的,豈止科研?對於廣大青年官兵而言,要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仍需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婁山關”“臘子口”。我們應當經常“握一握前輩們的手”,感受他們滾燙的熱情、旺盛的鬥志,從而點燃奮鬥的火炬、照亮前進的征途。

近期,紀錄片《我愛你,中國》走紅熒屏。“沙場之花”袁遠、“雪域雄鷹”周宇峰、“雷達兵王”劉衛民、“冰花男神”張書輝……他們的軍旅人生證明,只要葆有一顆為黨為人民矢志奮鬥的心,“再怎麼艱苦也感到美、再怎麼付出也感到甜”。每名官兵都應與時代同向、與改革同行,接續奮鬥、永久奮鬥,從而匯聚起巨大能量,有力託舉起中國夢、強軍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