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下一座古老的城

雁門關下一座古老的城

趙武靈王建起的代縣古城

如果不是父親的突然去世,十五歲的趙雍也許還只是一個悠閒的皇室子弟,騎馬狩獵,擊劍蹴鞠。但生活總是不那麼盡如人意。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因病去世。年僅十五歲的趙雍倉促登基。因其諡號“武靈”,史稱“趙武靈王”。

雁門關下一座古老的城

代州衙署舊址 攝影/李問

時趙國北有林胡、樓煩、東胡三支北狄部落,還有大燕虎視眈眈,西有強秦,東有強齊,南有楚國,腹嵌中山。趙肅侯生前英雄一世,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又聽從蘇秦之言,連續發動合縱攻勢,打擊魏國,使魏國的百年霸業受到嚴重削弱。因此,趙肅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趁趙國新君年幼,俟機圖趙。

大兵壓境,年輕的君王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協助下,採取了針鋒相對的強硬對策。他命令趙國全境處於戒嚴狀態,所有前來會葬的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邊境,並聯合韓、宋從後方威脅五國聯軍。又重賄越王,使之攻楚;重賄樓煩王擊燕和中山。伐趙聯盟隨之土崩瓦解。十五歲的趙武靈王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就來了一個漂亮的大反轉。

隨後,趙武靈王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施行“胡服騎射”加強軍事變革,二是積極進行軍事防禦建設,設郡,建城。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雁門關下一座古老的城

趙武靈王當年所建廣武古城在今代縣古城村 。攝影/李問

據《山西通史》載,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最早在戰國時期建廣武古城,城址就在今代州古城西7.5公里處的古城村。而彼時的代縣城被稱為上館城,是廣武古城的館驛之城,主要用來接待過往使團。至北魏熙平年間,由於大地震破壞,古城被迫遷至東面的上館城村,即今日的代州古城。

規劃十分精彩的城

作為軍事重鎮,為了屯兵守城,古城北、西、東各建有外城,即今北關、東關、西關。而城南有天然屏障滹沱河,利於防守。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周禮•考工記》中記載: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在講求“禮制”的中國傳統觀念影響下,這種城制對中國古代城市的佈局也有很深的影響。而在代縣古城的城市佈局中也不難看出這種制度對其明顯的影響。古時的代州繼承了古代“背山面水、四方為城”的築城思想,只是在當時戰爭頻發的年代,在築城時必須以防禦為主。

雁門關下一座古老的城

修復後的代縣西城門 攝影/楊繼興

代縣古城剛一進入漢朝,便熱鬧了一番。那不但是代縣古城的大事,也是全國的一件大事。漢朝剛剛建立,北面的匈奴便趁劉邦立國未穩之際,聚集40萬精銳部隊氣勢洶洶地攻向大漢王朝。在雁門關外,匈奴駐足了,他們知道雁門關地勢險要,也知道只要拿下雁門關,中原便可長驅直入了。

而此時駐守在雁門關外的韓王信被匈奴的鐵騎嚇怕了,竟然向匈奴求和。這一消息傳到長安,劉邦大怒,馬上派人去狠狠地罵了韓王信一頓。

既已惹怒劉邦,失去忠誠的韓王信乾脆叛變,直接和匈奴一夥攻向了雁門關。一路勢如破竹,拿下雁門關,攻佔晉陽,直逼漢都城長安。

劉邦坐不住了,他親自掛帥,率領30萬漢軍東渡黃河,開始迎擊匈奴。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麼能輕易地送給匈奴?這是保衛國家之戰,更是為尊嚴而戰。很快,劉邦將匈奴打出了雁門關。

在雁門關前,劉邦猶豫了,追還是不追?劉邦召集大批幕僚進駐雁門關下的廣武古城,一時間城牆上旌旗獵獵,城牆內軍帳密佈,代州古城成為漢王指揮所。如果劉邦當時聽取了手下婁敬的話,便不會有差點改變歷史的“白登之圍”了,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雁門關下一座古老的城

代縣西城牆 攝影/楊繼興

就是這樣一座古城,在戰鼓與廝殺中迎來了時斷時續的和平。隨著和親政策的實施,代州古城及雁門關承當了邊境貿易的角色。到北宋時期,代縣古城的城市建設、商業活動、文化程度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代州城的建設奢華與輝煌空前絕後。

梁思成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山西調查古建時,曾到過代縣。只是還沒住幾天便因日軍進攻北京,而匆忙返回。他在古建專著《梁》一書中寫道:“代縣的規劃十分精彩,我們在那裡舒服地工作了幾天。”

撰文/王翠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