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實驗物理學家。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父親丁觀海、母親王雋英皆任教於大學,在出生的兩個月後,丁肇中隨母回國。由於中國那時處於戰亂時期,丁肇中 12歲之前並未接受傳統教育。

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學院附屬嘉陵實驗小學讀書。 1948年,丁肇中隨其父母去臺灣,就讀於豐原大同小學,後就讀於臺北市成功中學,一年後轉學到建國中學就讀。

1955年,高中畢業後,丁肇中考進臺南市的臺灣省立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1956年9月,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三年後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 1962年,獲得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6年,測量電子的半徑,丁肇中得到的實驗結果與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相符合。 1970年,任《核物理通報》副主編。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3.3×1010eV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 1974年,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的長壽命中性粒子,並以物理文獻中習慣用來表示電磁流的拉丁字母“J”將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1975年,受聘為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同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和美國馬薩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學院的丁肇中,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一種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驅性工作。

1977年起,任托馬斯·達德利·卡伯特講座教授,在訪華期間,向鄧小平同志建議中國科學院派遣物理學家參加他在德國漢堡進行的MARK-J實驗。

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繫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了題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被錄入初中語文新課標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意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早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後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學教授。母親王雋英是心理學教授,丁肇中是家中長子,有一弟一妹,丁肇中的外祖父很早參加革命,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王雋英為了紀念她的父親,就給孩子們起名叫丁肇中、丁肇華、丁肇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