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已深刻改變冶金行業

中國鋼鐵行業的未來必然是“更大型化的高爐、更靠近沿海地區、更綠色環保”,這對下游行業(例如礦山)的決策同樣意義重大

供給側改革已深刻改變冶金行業

文/白偉誠(Arnoud Balhuizen)

在過去兩年裡,中國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影響大宗商品市場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在實施供給側改革之前的數年裡,全球鋼鐵行業嚴重供大於求,企業大面積虧損。如今改革成效顯著,行業整體的盈利狀況大幅改善。

2015年底,中國政府提出目標:到2020年,鋼鐵行業減少粗鋼產能1.5億噸。在初始階段,主要著眼於淘汰閒置電弧爐和老舊轉爐鍊鋼的產能。隨後,中央公佈第二輪舉措:2016年內關停全國超過1.2億噸中頻爐產能。當終端需求仍較為強勁的情況下,這一舉措使得鋼鐵市場的供需關係趨於緊張。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行,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從週期低谷上漲了約15個百分點(從低於70%提高至85%左右)。儘管由於煤炭行業也受到供給側改革政策的積極影響,冶金煤價格大幅上漲,但是鋼鐵行業的利潤率仍隨著產能利用率的上漲有著飛躍式的提升。

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整個鋼鐵產業鏈受供給側改革紅利影響取得的進步,將會多大程度上持續下去?

必和必拓預估,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增幅的三分之二左右將會長期持續。我們認為,在整個週期內,如果鋼鐵行業能達到80%的產能利用率,以及鋼廠平均3%-4%的長期淨利潤率,鋼鐵生產商就能夠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並且不會給下游終端用戶造成過大的成本上升壓力。

這種轉變對鋼鐵冶金原材料市場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根據我們的經驗,鋼廠採購經理們在不同盈利情況下所考慮的因素與最終的選擇也會各有側重。當利潤率很低或為負時,鋼廠提高生產力的意願很低,此時會更傾向於使用更多較低品質的原材料,以控制生產成本。因此,高品質冶金煤和鐵礦石的溢價將會被壓縮,而低品質原料的折扣也將減少。反之,在鋼廠較高利潤率的激勵下,採購團隊則會改變方針,更傾向於選用相對更高品質的原材料來滿足對於生產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對低品質的原材料需求也相應減少。

自2016年底以來,鋼廠利潤率的回升是導致優質原料溢價增加,以及低品質原料折扣擴大的關鍵因素。

去年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實施錯峰生產的環保措施,使鋼廠利潤率創下新高。受此影響,限產區域以外的鋼廠則以接近滿負荷擴大生產。在此期間,我們注意到62%品位鐵礦石與較低品位鐵礦石(包括58%品位及更低品位)之間的價差創下歷史新高。優質低揮發份煉焦煤(普氏PLV指數)和中等揮發份煉焦煤(PMV指數)與弱焦煤之間的價差也顯著擴大。與此同時,塊礦和球團礦溢價也大幅拉漲。

我們相信中國將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政策,接下來的戰略重點將由去產能轉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更大容積、更高效的鍊鐵高爐和焦爐來生產出更高質量鋼鐵製品。

與此同時,中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這迫使鋼鐵行業探尋更綠色環保的生產模式,以滿足日益嚴格的環境汙染物排放標準要求,特別是中國已頒佈了超低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的大氣排放標準。

我們一直認為,中國鋼鐵行業在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是“更大型化的高爐、靠近沿海地區、更加綠色環保”。中國積極實施的供給側改革政策已將實現這一目標大大提前了,這對下游行業(例如礦山)的決策同樣意義重大。

(本文首刊於2018年6月11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