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吉林省伊通縣?

go4go

伊通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簡稱伊通縣。因境內的伊通河而得名!這是一片蘊育生機的沃土;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寶地。這裡,就是素有“七星福地”美稱、吉林省唯一的滿族自治縣-----伊通。

全境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6公里,幅員面積2523平方公里,約佔四平地區幅員面積14080平方公里的17.9%;約佔吉林省總面積187400平方公里的1.35%。

全縣總戶數161202戶,總人口達到472210人。其中:男性241523人,女性230687人。農業人口388440人,佔總人口的82.3%,非農業人口83770人,佔總人口的17.7%。全縣人口密度187人/平方公里。

全縣共有1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9.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0%。其中,滿族18.4萬人,占人口總數的38.3%;回族6026人,占人口總數1.3%;朝鮮族1784人,占人口總數0.4%。還有蒙古族、錫伯族、瑤族、苗族、門巴族、白族、壯族、土家族、高山族、彝族等。

伊通,古稱一禿、伊敦、伊屯,均系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意為宏大、洶湧之河。晉代,伊通屬挹婁;南北朝時屬勿吉白山部;

隋屬高句麗。唐滅高句麗,設渤海國,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伊通屬中京顯德府榮州。

五代時,遼滅渤海國建東丹國,伊通屬人皇王輝發部。1105年(遼天慶五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滅遼稱帝,創建金國,伊通屬東京鹹平路。

元代,地方實行行省制,全國設11行省,遼陽行省下設一府七路,伊通屬鹹平府開元路。

明初,廢元行省制,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伊通分屬奴兒干都司之塔山衛、勒克山衛、呼蘭山衛、烏爾堅山衛、伊敦河衛、雅哈河衛、烏蘇衛、穆蘇河衛、呼魯河衛等。明末,海西女真崛起,形成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伊通大部屬葉赫部,東南一隅屬輝發部。

1616年(天命元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9年滅葉赫,伊通全境盡歸建州女真所屬。1681年(康熙二十年)修築京師至吉林驛道,伊通地當盛京至吉林之中,設蒙古霍羅、葉赫、赫爾蘇、阿勒坦額墨勒、伊巴丹五處驛站。

1728年(雍正六年),伊通設鑲黃、正黃二旗公署,隸屬永吉廳。1814年(嘉慶十九年)設伊通河分防巡檢,隸屬吉林廳。1882年(光緒八年)建伊通州,屬吉林府。同時建磨盤山分防巡檢,隸屬伊通州。1887年,撤磨盤山分防巡檢,改設分州,隸屬伊通州。1902年,磨盤山分州從伊通州劃出,設磐石縣,隸屬伊通州。1903年,設赫爾蘇分州,隸屬伊通州。

1909年(宣統元年),伊通州升為直隸州。

1913年3月,撤州建縣,稱伊通縣,隸屬長春道,設縣公署,置縣知事。1929年2月,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翌年設偽伊通縣公署,隸屬偽吉林省。1941年1月1日,伊通縣與雙陽縣合併,稱通陽縣,偽縣公署設在伊通街。

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復,中國共產黨收復伊通,建立通陽縣民主聯合政府。1946年3 月15日,撤銷通陽縣,恢復伊通縣和雙陽縣。1946年5月20日,國民黨佔領伊通,伊通縣政府轉移輝南縣境內。

1947年10月1日伊通縣解放,伊通縣政府遷回伊通縣城,隸屬吉林省;1956年11月,伊通縣為公主嶺專員公署所轄;1958年為四平專員公署所轄;1983年8月為四平市所轄;1985年2月為公主嶺市所轄,同年12月復歸四平市所轄。

1988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隸屬四平市。

伊通幅員遼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果搞旅遊開發,還是非常有前途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