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中道教和佛教關係的相容

在真正歷史上,對於“闡教”二字,佛教與道教的典籍中都有對其的闡述!

佛教中關於“闡教”的記載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史書中記載的佛教門徒中的“闡教”。

《沙汰佛道詔》:“釋迦闡教,清靜為先,遠離塵垢,斷除貪慾。所以弘宣勝業,修殖善根,開導愚迷,津樑品庶,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

第二方面,是中國關於佛經的典藏《大藏經》中“闡教”一詞也頻頻出現。

《新華嚴經論》中寫道:“夫闡教弘經須分四義:一長科經意;二明經宗趣;三明教體;四明總陳會數。”

在這些佛家典籍之中,闡教二字的意義在於闡揚佛教教義。《封神演義》作者無疑受到“闡教”意義的一些影響,創造出了“闡道法,揚太上之正教”的闡教一詞。

《封神演義》中道教和佛教關係的相容

而道教中關於“闡教”的記載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在《全唐文》中就有道家“闡揚教義”的記載。

唐中宗李顯曾經因為道教的“化胡”而怒下敕令: “(道教)莫不敷暢玄門,闡揚至賾,何假《化胡》之偽,方盛老君之宗。”

另一方面,在各地道觀的碑詞和道家典籍中,對於“闡教”也有明確的記載。

元代田璞在《重修隆陽宮碑》中提到祖師劉德仁創立大道教的立教根本是:“真大道祖師無憂子之闡教門也,衣取以蔽形,不尚華美,目不貪於色也。”

《封神演義》中道教和佛教關係的相容

談起闡教、截教以及西方教的關係,就不能不提及在《封神演義》一書中西方教(佛教)接收了闡截二教中的許多教徒。

這表明作者關於佛教與道教之間的界限劃分情況非常模糊。如準提不僅使截教門徒馬元、孔宣皈依佛門,還帶走了法戒跟烏雲仙。又如接引和準提二人在第 84 回共同接收了毗蘆仙等眾多截教門徒。在接收道教門徒之前固定會說一句“與本教有緣”。

不僅一些截教門徒改為佛教門下,闡教教徒也不例外。如“闡教十二仙”就有四位皈依佛教“狹龍山飛雲洞懼留孫——後入釋成佛,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後成文殊菩薩,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後成普賢菩薩,普陀山落迦洞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大士。”

《封神演義》中道教和佛教關係的相容

從接引所使用的法器乾坤袋的功能中直接體現出來 “盡收那三千紅氣之客,有緣在極樂之鄉者”。而主持破解“十絕陣”暫代姜子牙為帥的燃燈道人,最終的結果也是歸入佛教門下稱為燃燈古佛。

在書中提到法戒的結局是:“法戒在舍衛國化祁它太子,得成正果,歸於佛教,至漢明、章二帝時興教中國,大闡沙門。此是後事。”在第 67 回作者還用燃燈道人的話語暗示李靖也是“肉身成聖超天境,久後靈山護法臺”。

在《封神演義》中,道教還加入了佛教中關於“劫數”的設定。整個封神過程就是闡截二教神仙犯殺戒應劫的過程。關於《封神演義》中的度託,準提和接引在闡截大戰當中收入佛教門徒的手段就是度託。

《封神演義》中道教和佛教關係的相容

佛道融合在文化上也有融合的表現。如對準提道人的描寫“準提菩薩產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這其中“道德根深”是道家修道之人最高的程度,在這裡用在了佛家大能的身上。

又如描寫哼哈二將的詩文“五行道術皆堪並,萬劫輪迴共此生。”五行道術是經典的道家法術,而萬劫輪迴又是佛家的理論思想,將二者和在一起,體現出了作品中的佛道融合特點。

又如準提道人所說:“功滿行完宜沐浴,煉成本性合天真。天開於子方成道,九戒三皈始自新。脫卻羽毛歸極樂,超出凡籠養百神。洗塵滌垢全無染,返本還元不壞身。”在這句話中,佛教與道教的思想自然和諧的糅雜在一起,既追求功德圓滿,又追尋大道得成。

作者在《封神演義》中將佛道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相結合,顯示出了佛道之間共同因素的存在。

《封神演義》中道教和佛教關係的相容

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將佛教人物的稱呼改為道家的道人、天尊與真人。而在著裝方面也偏重於道服。而佛門眾人在未皈依佛教之前,都或為截教、或為闡教弟子。

這在無形之中使得佛教與道教之間的界限微乎其微。而在小說將佛道進行融合,這也是《封神演義》宗教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