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燒錢到燒腦,2018頭條與百度正面“對決”

巧合的是,去年末手機QQ與抖音也前後推出基於AI肢體動作捕捉的短視頻功能“高能舞室”、“尬舞機”,在年初掀起了一陣尬舞風。AI輔助創作或成為今年內容巨頭們新的角力戰場,對內容玩家而言:不止燒錢,還得燒腦(AI)。

移動內容生態自誕生就和AI有著不解之緣,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就如此定義AI:“人工智能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因此內容相比其他市場是最適合AI應用的領域。

從燒錢到燒腦,2018頭條與百度正面“對決”

(高能舞室界面)

去年,靠燒錢各大平臺上的內容創作者數量都獲得了指數級增長。但內容創作者資源畢竟有限,經過這一年的開發,幾乎早被五大平臺瓜分殆盡,據艾瑞預測2017年大概有260萬自媒體,但增長速度已由2015年的37%下降到8.3%。也就說新的一年,圍繞創作者的爭奪將由拉新進入爭奪其他平臺作者的白熱化階段。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誰壟斷了創作者群體,誰就是最後贏家。

而AI輔助內容創作是噓頭還是真的黑科技?AI究竟能給創作者帶來什麼利好?這將決定AI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拉攏作者入駐。

AI對於內容創作的探索早已不是新鮮事,去年Botnik Studio研究室用人工智能撰寫《哈利波特》就因“文風詭異”風靡全球。在智能推薦上已證明自己的AI,又將為創作帶來哪些改變?恐怕是每一個內容創業者都在關心的問題。

其實,AI輔助創作在去年就已出現,例如許多平臺很早就上線的智能糾錯功能。去年6月今日頭條推出可自動幫助作者生成一套新標題和封面的“優化助手”功能。8月百家號上線了可為創作者提供實時內容查證與變更修改服務的“寫作指導”功能。

前者可以幫助創作者生成新標題和封面獲得流量,後者更多的是聚焦創作層面,協助創作者提高內容的品質。

從燒錢到燒腦,2018頭條與百度正面“對決”

噱頭還是黑科技:AI帶來的四大紅利

時至今日,各大平臺上的各種“號”,所追逐的無外乎名(流量)和利(分成)。因此他們選擇平臺非常理性。AI若能滿足作者這兩方面的願望,必然會影響作者對平臺的選擇。筆者整理分析了國內外較為知名的AI輔助創作案例,認為AI將為創作者帶來以下四大利好。

利好一:AI數據處理能力可降低創作門檻。美國歌手Taryn Southern與大多數歌星一樣會唱但缺乏詞曲創作能力。去年在初創公司Amper Music的協助下,由她本人擔任創作“I AM AI”的歌詞和旋律,而將歌曲的大半部分創作任務交給AI來進行整理,這套專輯的第一首歌《Break Free》已經發布,她對此讚歎“AI真的給了我一個surprise”。

2017年自媒體增長降到了個位數,創作門檻過高是制約增長的原因之一。去年末手Q推出的“高能舞室”只要用戶根據屏幕上的動作提示做出相應動作,系統就會出現比如 “great”、 “good”、 “miss”等提示,用戶無需擁有舞蹈知識基礎,就能輕鬆拍攝一段舞蹈短視頻。

這個產品掀起了一陣尬舞潮,許多對舞蹈一竅不通的人踴躍嘗試,畢竟每個人都有旺盛的自我表達欲。在圖文、短視頻、視頻甚至AR等多媒體形式中,隨處都是AI發揮的舞臺。假使內容創作的門檻因此得以大幅度降低,2018年自媒體增長曲線必然會有一定的回升。

從燒錢到燒腦,2018頭條與百度正面“對決”

(左邊的是Face2Face的成品,右為原版)

利好二:AI算法能力可豐富作品的內容形式。2017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將聲音片段變成能口型一致的視頻內容,該團隊成功利用一段奧巴馬的演講音頻創造了一段十分逼真但並不存在的演講視頻,這一研究震驚世界。可見AI強大的學習和數據處理能力,可以輕鬆將某一作品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之間進行轉換創作。


利好三:AI智能聯想提高內容產出速度與質量。2017年尾今日頭條被約談整改,不但封殺了上千違規賬號,還關掉社會頻道。監管的嚴格趨向決定了內容創業必然要拋棄以往的“粗製濫造”,提升創作質量是唯一路徑。然而,質量往往需要大量創作時間,等內容發出來熱度已經過去,如何兼顧速度和質量?借力AI將是很好的解決辦法。

利好四:AI機器算法可輔助創作者更好的取悅讀者。以去年6月今日頭條推出的優化助手來舉例,它一面可以自動幫助作者生成一套新的標題和封面,一面再通過機器算法“幫助作者內容獲得更好推薦效果”。

AI在處理數據上擁有天然優勢,並且可通過用戶行為獲知其喜好,因此相比作者更瞭解平臺上讀者的閱讀口味。今日頭條由AI生成標題封面只是走了一小步,未來AI能不能深入到內容創作的整個流程裡?恐怕並不是什麼難事。在AI指導下,內容創作者等同於擁有了一個對讀者瞭解到像素級的老師。只有讀懂了讀者,內容創業者才可以獲得更高的流量與分成。

我們盤點了如今各大平臺已推出的AI輔助創作的功能,作為這場大戰的另一極,阿里系的大魚號、微博在此方面尚未有具體的動作,BT與頭條顯然已領先一步。當AI大腦的理工科思維與作者文科思維完美結合時,將徹底改變內容行業未來,甚至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

可以肯定的是,繼燒錢之後,移動內容生態大戰進入了新的時代,誰能最終笑傲江湖?作為這個大浪潮中的一員,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