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為何不使用德國的MG42機槍?

八卦凌凌漆

德國的MG42機槍是1942年研發並裝備德軍,其目的是為了取代德軍裝備的MG34機槍,被稱為MG42通用機槍,加裝三腳架之後就變成了重機槍。MG42機槍採用7.92×57毫米的毛瑟步槍彈,理論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200發。MG42給盟軍士兵帶來了巨大的殺傷,它的聲音由於撕布條的聲音,美國大兵為“希特勒的電鋸”,蘇軍士兵稱為“亞麻布剪刀”,德軍士兵稱它為“希特勒的鋸子”或者“骨鋸”。諾曼底登陸時,德軍的MG42就在奧馬哈海灘給予了盟軍士兵大量殺傷,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真實地反映了這一幕。

在現實中我們不能體驗到MG42機槍,但我們可以在遊戲中體驗,曾經的遊戲穿越火線風靡一時,裡面有一把被稱之為“白銀”的機槍就是MG42,只不過顏色變成了白色。當時用這把機槍來玩挑戰模式或生化模式還是比較刺激的。

(穿越火線中的“白銀”殺手)

回到主題,MG42機槍產生於1942年,已屬於二戰的後期。德國和中國早已斷絕了關係,中國是不可能裝備該機槍的。中德的合作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用鎢礦換取德國的武器裝備,蔣介石還聘請德國的高級將領做軍事顧問,30年代的國民黨軍是以德軍為模板的,比較典型的就是使用德國武器的所謂“德械師”。隨著抗戰的全面爆發,“德械師”在對日作戰中全軍覆沒,加之德國和日軍同屬軸心國,到1938年中德斷絕了合作,中國再也獲得不了德國武器。從1938年起,蘇聯開始援助中國,中國軍隊開始使用蘇械,使用的機槍為DP。到後期,中國開始使用美械,直到抗戰的結束。



歷史軍魂

因為MG42機槍出現並開始大量裝備給德軍使用時,中國已經全面進入抗日戰爭多年了,與德國的關係也已經從此前的盟友關係進入了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敵對關係,是不可能獲得這款機槍的。

此外,即使這款機槍早早的誕生,但是其高昂的價格會讓中國難以承受,無法大量裝備中國軍隊使用,是不如採購ZB26,M1918等這些輕機槍更適合中國的實際作戰需要的。而MG42之所以不適合中國軍隊使用,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射速太快,即使中國軍隊買的起,也會由於極高的射速難以承受由此帶來的巨大彈藥消耗。

MG42這種機槍可以認為是此前的MG34機槍的簡化版,生產起來更加方便一些,成本也有所下降。而其實際上是德國的步兵作戰戰術思想下的產物,德軍班組作戰是以機槍為核心的,而在一戰後德國被限制發展重機槍,於是德國開始研製更強大的通用機槍,射速更高,重量更輕,是二戰中的均不可或缺的步兵火力核心。而其可靠性也很好,無論是在風沙漫天的北非沙漠地區,還是在蘇聯的嚴寒冰原,都是德軍步兵依賴的可靠夥伴,實戰表現優秀。

MG42最大的特點就是極高的射速,高達1400發每分鐘,敵人一旦被擊中,往往不是被命中一發,而是多發,再加上7.92毫米毛瑟槍彈強勁的威力,敵軍很難存活下來。但是MG42的問題也在於此,德軍在使用MG42時一般是有經驗的老射手,通過不斷的點射殺傷敵人,同時能節約彈藥,後期不得不在彈鏈之間加彈殼來限制實戰中殺紅了眼的機槍手的射速。

而彈藥充足的德軍尚且如此,中國的抗日戰場,在武器彈藥方面更是比較匱乏,像MG42這樣的機槍,少量的子彈完全是經不起使用的,而沒了子彈的機槍就是廢鐵。所以當時的中國軍隊主要以各種輕機槍為主,最大的優點就是節約彈藥,並且機動靈活。


戰爭之王

提問者是怎麼想的呢?MG-42機槍是1942年研發服役的,當時中國和德國之間軍事合作與軍售早已經結束,而且,德國已經和日本是盟友,怎會對華提供這種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槍?

如果提問者沒搞錯的話,應該問的是中國軍隊為何沒有購買德國MG-34機槍,事實上,抗戰之前,尤其是九一八和一二八之後,國民政府就已經開始備戰,中日之間的戰爭早已經不可避免,中國政府向德國派出了龐大的軍事代表團,其中,在購買的德制武器中,中國獲得了一戰MG-08水冷式馬克辛重機槍的設計圖,在其基礎上仿製出了民二四式重機槍,而輕機槍方面,則選擇了捷克ZB-26。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中國代表團瞭解到了最新的MG-34機槍,但經過多方面考慮,還是沒有購買,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國民政府當時不僅僅希望能購買成品,而且還希望能夠將其國產化,做長期抗戰的準備,這種思路是完全正確的,但MG-34屬於德國工業的精品,以當時中國的工業實力,不要說仿製這種機槍,就連其使用的鐵製彈鏈都無法量產,MG-34的高射速必須使用鐵製彈鏈,帆布彈鏈無法承受巨大的拉力。

雖然沒有購買MG-34,但抗戰結束後,MG-34和MG-42還是出現在了中國內戰戰場上,其來源比較複雜,有說是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從歐洲戰勝國採購的剩餘物資,不過,鑑於當時的國民政府接受了100萬日軍裝備,似乎並不缺乏武器,還有龐大的美援,還有一種說法,是抗戰結束後,蘇聯將其在蘇德戰場上的大量戰利品轉交給了東北的解放軍等部隊,這個就不好說了。

周恩來於1949年8月11日,給正在蘇聯與斯大林會晤的劉少奇、王稼祥發電報,電報中第二條提到了,蘇聯曾主動詢問中國是否需要七九高射機槍。而周恩來提出如果蘇聯方面確已決定賣給我們,則訂購360挺,並配彈藥。蘇聯繳獲的七九高射機槍是什麼型號?明白了嗎?美軍曾利用繳獲的德軍MG34試驗,發現如果用美國和加拿大為中國軍隊製造的7.92毫米子彈的話,只能單發射擊無法連發,必須使用原裝德制子彈,這也是如果要購買蘇聯繳獲的七九高射機槍,必須一起訂購彈藥的原因,當時中國有大量七九子彈庫存,但沒法用在MG34和MG42上。


鷹眼防務觀察

很多軍迷都幻想中國軍隊能配備德式裝備,至少在視覺上更具有爆發力。在1933年到1938年的中德蜜月期中,中國的武器採購團隊自然也對德國的機槍進行了全面評估,可最終並沒有採購德國的制式通用機槍,而是將捷克人設計的ZB-26輕機槍作為國軍的標配,還進行了大批量仿製,這其中的原因是有多方面考慮的。

首先聞名遐邇的MG43通用機槍在1938年之前還沒有出現,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開始全面換裝MG43通用機槍(看名字就知道),而在此之前的主要機槍是MG34(也和定型年份有關)和MG08、MG15,MG43通用機槍就是MG34將零件改為衝壓件簡化生產工藝之後的新產品,這種改進也是戰局惡化後的無奈之舉,中國軍隊根本沒有機會裝備這款武器。

但是有資料顯示希特勒還是將很多MG34、MG08、MG15輕機槍出售給中國軍隊,只要中國軍隊願意還是可以大量仿製裝備MG43的,而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中國的國情不允許。做為第一種通用機槍MG43的結構十分前衛,對機加工工藝和材料質量的要求非常高,這是當時的中國輕武器企業很難掌握的,再者說中國當時已經可以仿製馬克沁重機槍,高射速機槍並不是中國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資源匱乏,中央軍都打不起子彈,因此對機槍的射速並沒有太高的要求,MG34一分鐘2000發左右的高射速並不是中國軍隊敢於奢望的,捷克ZB-26輕機槍可以選擇三發點射或者是連射,這才是中央軍看上它的真正原因,採用三法點射時ZB-26簡直就是半自動步槍的火力,精準性、可靠性和殺傷力都是強度較低的中國戰場最需要的。一言以蔽之,通用機槍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顯得過於先進了,還是ZB-26更有實用性。


利刃軍事

主要是時間問題。按道理三十年代的國軍一開始是以德國國防軍作為樣板來建設的,為此國軍打造了幾個以德國步兵師體制和武器配備的所謂“德械師”。到了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打響,德國因為和日本的軸心盟友關係,於1938年與中國斷交。這時中國已經得不到來自德國的任何援助和軍售。而且,抗戰的中國也算是盟國的一員,不可能跑到軸心國去買機槍。

而MG-42機槍面世相當晚,1942年以後才開始列裝德國部隊,自然不可能賣給中國。不過,通過一些非官方的不同渠道,二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也得到一些德國機槍,型號相當雜,有MG-13,MG34,甚至MG-42。

國軍在抗戰中的重機槍,主要以馬克沁機槍和民24機槍為主。中國在三十年代仿製了馬克沁MG08式機槍,1935年金陵兵工廠仿製成功並正式列裝,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

金陵兵工廠根據德國提供的MG-08機槍的全套圖紙,自行更改原設計,進行了改良和標準化,吸收了各國實戰的經驗,取長補短,槍機改成易拆卸式,槍架改為輕便的三腳架。這種機槍是當時世界範圍內仿製馬克辛機槍的最優秀型號,質量精湛,以高可靠性而著稱。在抗戰期間,民24式重機槍曾給日軍以巨大殺傷。


科羅廖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時間不對。

中國和德國在1938年就基本斷交了,武器訂單也基本終止。而MG42是德軍在1942年前後製造的武器,時間對不上。那時候中德斷交很久了,子彈都不賣,更別說機槍。

而且,當時中國也是盟國一員,不可能跑到軸心國去買機槍。

在MG42之前,德軍的主力機槍是MG34。這種機槍性能優秀但價格極高,而且過於精密,不適合中國實用。

第二,這種機槍的射擊要求不太適合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和蘇聯很像,士兵大多是沒有受過什麼訓練的農民。

這樣的軍隊,不太適合實用過於精密的武器,因為難以發揮最大威力。

同時,過於精密的武器就需要更好的維護,這也不符合農民軍隊的特點,它需要維護儘量簡單容易。

MG42的結構雖較為簡單,但對於射擊技術要求很高。

MG42的射速太高,持續射擊因射速快,槍身震動明顯,不是一般新兵能夠對付的。

在德軍中,都是選擇整個排中射擊技術最好、最高大的士兵擔任機槍射手。

第三,這種機槍的子彈消耗量,不太適合中國。

MG42因為射速快,子彈消耗是驚人的。

而中國每年子彈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即便在最激烈的戰鬥期間,捷克式輕機槍每天子彈補給只有200多發。這是什麼概念?

對於MG42來說,不用1分鐘就全部打光。

這種過高的子彈消耗量,中國根本無法支持。

最後放一段介紹性文字:

說起MG42這個德國陸軍經典強權代表之一的特徵就是在所有機槍中(不包含多管式機槍)就屬它的射速最瘋狂,可高達每分鐘1500發。MG42同時也是難得的可靠、耐用、簡單、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國武器。MG42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射擊時發出的槍聲噪音,在普遍聽起來“咑……”或者“啪……”的槍聲中,MG42有著獨樹一格“撕裂布匹”的槍聲。
拜MG42優良設計所賜,以至MG42能成為“血脈綿延不絕”的機槍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上個世紀的東南歐還能看見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以外,其後的各款衍生型並未因納粹的戰敗而消逝;例如從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時代的變遷與型號的改變之外,MG42的身影與精隨依舊跨越時代的衝擊。



薩沙

"希特勒電鋸",射速一千多發每分鐘,太燒錢了!以當時的財力和製造能力,子彈就供養不起。



雲之端95590

抗日戰爭時期,德國和日本合謀想瓜分世界,中國軍隊那有可能有德國機槍使用,大多是蘇聯的七九和笨重過時的機槍,機槍要另外一個人排子彈才可以完成開火,而七九就一發一發地打,當時全世界佩服毛戰略就是因為如此了……


紫氣東來150820060

當時的中國屬於很多武器依賴進口,MG42的確是一把好武器但是並不適合當時的中國,當時中國的機槍主要集中在馬克沁(射速600發每分鐘),九二式重機槍(射速每分鐘400發),但是MG42卻有1200發的射速,這就說一旦這款機槍在中國戰場必將帶來巨大的彈藥消耗,這對於本就貧弱的中國而言產生巨大的負擔,武器並不是越好就能用,還要結合本國國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德國已經和當時的中國斷絕了軍事貿易,所以MG42也不會出現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但是有一部分的MG34隨當時從德國訂購的15門32倍口徑150毫米榴彈炮進入中國,在淞滬,長沙,武漢保衛戰中都有使用。


跳動的火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