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移动能源”进行时

尽管缓慢,坚守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20年后,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关于“移动能源”天马行空的幻想,正带着其黑科技般的颠覆性,切切实实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6月5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执行官刘强东发布的一则动态显示,京东物流启用首批太阳能智慧配送车,并于618期间在部分地区的日常配送中投入使用。该配送车上搭载的正是汉能薄膜太阳能组件。这意味着,汉能在“移动能源”的新蓝海中又获得了一方开垦地。

据了解,搭载了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配送车,可以大大降低充电时间和运营成本,可提升续航能力30%–50%,至少为快递员每天增加40件包裹的派送能力。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电池过快放电,从而提高快递车电池的使用寿命。

可见,汉能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带来的绿色能源,能够给物流配送带来极大的便利。事实上,自2017年接连推出汉车、汉瓦、汉伞等多种创新产品以来,汉能以其技术上的成熟度和产品多元化正在向市场证明,以柔性、轻薄、高弱光发电性能和高安全性为特征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是一条区别于晶硅光伏的跑道,会开辟一个更具想象力的“移动能源”市场。

正如李河君在今年5月份召开首届全球移动能源大会上提到的,如今国家相关部门的多个政策已经明确提出,布局薄膜太阳能等移动能源产业,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在他看来,“移动能源已经不是概念,而是一个蓄势待发的产业,全球移动能源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就在今天,就在此刻。”

移动能源时代全面到来

可以看到的是,近两年来,薄膜太阳能路线开始获得更多企业的青睐。

2016年12月,国内第一大煤炭企业神华集团联合上海电气集团等企业,出资25亿元在重庆设立了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生产基地,该项目一期预计2019年5月竣工投产,未来产能或将达到1GW,满负荷年产值30亿元。

此外,2017年10月,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凯盛集团在安徽蚌埠斥资百亿元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年产能1.5GW的CIGS薄膜太阳能模组工厂,实现了工艺技术国产化。该项目投产的一期300MW生产线,是国内首条规模最大的具有德国工业4.0水平的CIGS薄膜太阳能模组生产线,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2亿元。

但最早在质疑声中看到“移动能源”前景的人是李河君。不同于为大众所知晓的晶硅光伏,薄膜太阳能虽然同样作为光电转换的一种技术路线,但因为其早期成本高、转换效率低,因此一直被视为非主流的光伏路线。此外也因为其具有轻薄柔性化,弱光发电性能强的特点,因而除了一般的电站项目以外,薄膜太阳能技术更适合做移动能源的开发。

汉能是国内最早提出“移动能源”概念的企业,而自2009年将薄膜太阳能技术确定为企业战略目标后,汉能不断投入重金和资源,持之以恒地推动薄膜太阳能芯片技术的迭代升级。

为业界所热议的是,从2012–2014年,汉能集团接连并购了德国Solibro,以及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Alta Devices四家全球知名的薄膜太阳能芯片研发制造企业,并对其技术进行有效整合,由此形成一套世界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体系。

近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更是宣布,在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域再次刷新3项世界纪录:单结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组件光电转换率达到25.1%;玻璃基大面积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组件转换率达到18.72%;柔性铜铟镓硒(CIGS)冠军组件光电转换率达到17.44%。

技术的领先让“移动能源”的构想成为可能,而在李河君看来,历经30年发展的薄膜太阳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可以说,这个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现在很多企业做汽车,汽车市场是十几万亿,移动能源绝对不亚于汽车市场。”

市场开拓成关键

作为国内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最早的试验者和坚守着,汉能很早就制定了这一战略路线。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徐晓华指出,汉能很早就放弃了地面电站市场,致力于分布式、光伏建材一体化与移动能源市场:“在晶硅企业只关注传统光伏组件制造与发电不同,公司从2012年起就在关注其高效薄膜芯片可以和哪些终端产品结合,发出来的电如何使用,解决哪些问题。”

自2015年初正式发布移动能源战略之后,汉能陆续推出了不少的“移动能源”应用产品;2016年,汉能重磅发布了四款Solar系列全太阳能动力汽车,颠覆了传统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概念;2017年5月,汉能搭上共享单车的风潮,与摩拜、MTbike等8家品牌达成合作;2017年7月,汉能推出了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汉瓦,并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实现快速迭代,推出更轻、更薄、造型更灵动、性能更优异的新一代汉瓦。

不仅如此,在2017年12月15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执行董事、CEO司海健在北京宣布推出汉能“新型生态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宣布推出绿色建筑、绿色园区、特色小镇、绿色交通、绿色政务等八大行业解决方案。目前,汉能已与多个城市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本地相关企业,推动“新兴生态城市”计划的实施,满足人们对于经济建设与绿色生态共同发展的需求。

他指出,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汉能内部提出了名为“十百千万工程”的措施—“十”是指在一个城市一定要找到十个应用领域,比如交通、建筑、政工、园区;“百”就是一百个应用场景,一个应用领域里面,要找到十个应用场景;“千”是一千个应用项目,一个应用场景里面再找十个应用项目;“万”就是能带来万亿的市场规模。

学习成为一家非典型光伏企业

可见,李河君的“移动能源”构想正逐步落到实处。事实上,作为国内少有的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企业,汉能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占有绝对领先优势。同样地,在应用产品创新方面亦走在了前列。

不过,从国内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的发展来看,虽然“移动能源”被视为万亿量级的市场,但目前这一市场仍然处于亟待发展的阶段,要作为企业业绩新增长极仍需要一段培育时间。

有消息称,汉能于2017年7月推出的汉瓦,已经于2018年登陆欧洲市场,并获得瑞典客户签订的第一单共36KW的示范项目(共5个新建商品别墅)。

摩拜单车相关人士表示:“太阳能给智能锁供电,是摩拜单车在最初期就储备的一项技术。太阳能发电,绿色环保,且让骑行更轻松,提升了用户骑行体验。今后还会继续与汉能合作,推动移动太阳能源技术的发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531政策加速光伏平价上网及市场化到来的背景下,汉能“移动能源”的创新业务,以其契合政策“脱离补贴”的趋势,或许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徐晓华就曾指出,531新政是中国光伏行业成年的残酷洗礼,拥有脱离补贴的技术、产品和应用优势的企业将能“剩者为王”。而汉能凭借独特的薄膜芯片技术布局与企业战略定位,或将成为本轮冲击中受损最小,甚至能从中获益、将危机转为商机的企业。

他表示:“汉能集团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家非典型光伏企业,学习如何成为一家终端产品企业或芯片企业。虽然汉能布局的移动能源市场与光伏建材一体化刚刚兴起,但是,前景可期,潜在市场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