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姚宗勳講課的筆記

為什麼要修煉精神?我們都知道瘋子的勁頭大,人要是瘋了勁頭就是大,那是怎麼回事兒,我們老是說,人瘋了是不是病呢,他是病,他病了為什麼那麼大力氣,應該病了沒有力氣呀!對,所以,人在高度集中的時候,產生咱們平常人沒有發受的力量,參加過戰爭的同志們講,那一戰役包圍我們了,我們跑過了,等過兩天我們又走到那兒一看,這峭壁我怎麼上去的,對,人在最急的時候能發揮能量。在意拳裡,訓練一開始就讓精神高度集中,待你有經驗了,有假想敵隨時再放鬆,所以,為什麼要講放鬆呢?你要是不放鬆就累死了,尤其是如果說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時候,沒有經過長期訓練的人肯定周身發緊,咱不用舉別的例子吧,就比我們沒有經驗的運動員,尤其是對抗性比賽的運動員,一臨到打比賽的時候,他發揮不了平常的技術,這腦袋瓜子都不靈了,為什麼?就是因為精神緊張,他放鬆不了,所以要求你在精神極度集中的時候,你還能夠放鬆,動作靈敏,反應快,為什麼要呼吸自然,你還老憋氣,身體不舒服,你使勁就憋住氣了,憋氣一長就完了,你自己的氣力不足,所以,這三者跟養生健身是一致的,並沒有絲毫的矛盾。並且我認為,過去咱們中國的拳術在咱們的古代,也都像是現在的泰國拳那種,都是蠻打蠻踢,因為少林大雄寶殿有好多壁畫我可沒見過,畫家李苦禪去過,但它有一個特點,它們壁畫裡不是一套一套拳,都是拳術的名人。我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趙匡胤,宋太祖,唐宗宋祖,在宋人中他擅長棍,到成功以後,有時他喝酒醉了,他就跟大臣說這拳術如何如何,一醒就後悔了,但他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有兩句話留在少林,戚繼光將軍在他的《紀效新書》裡頭說“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捱打就挨一下,“犯了招架,定打數下”,犯就是犯錯誤的犯,如果不打,完全防守就挨好幾下。(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聽姚宗勳講課的筆記

為什麼少林就把他讓下了呢?據我們研究,這時拳術已經發展到連擊的時候了,不是單打一下,你打一下他就擋,所以你硬擋的話,他連擊的話,那是久守必敗,非捱打不可,這認為他有創新。第二個證明是岳飛,說岳公武王創雙推掌,這樣可以完備他的進展的話,那肯定在這以前都是一隻手防守,一隻手進攻,因到岳飛那時候形勢上能雙手齊出,實際上在拳術上是犯忌諱的,在中國武術裡雙手齊出,但我們老師對這事還作過補充,他說是雙手齊出,單手獨進,這很有意思,用這個形意拳的虎形,做虎形的變化,你合適,假如說虎形,形意拳一般通常作為中國傳統的比武都用這種姿勢,這是有意思的,在進攻中,它可以這樣做,什麼叫虎形呀?俗名叫老虎撲,它一起手就是雙手齊出,如果你要這樣進,那你就太吃虧了,因為你這兩手等於比齊了才去了,王先生做解釋說,就是雙手齊出,單手獨進,讓你看著雙手一塊去,但是到時這隻手先到,這樣做虎撲還是雙手的作用,但是最後還是兩個力量合二為一,還是一塊的。(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尤其是清朝開國以後,因為在它以前戚繼光那經典著作,他所在《拳經》上所說的,那還並不全面,他說“紀佩仙之腿,鷹爪王之拿(就是擒拿),千跌張之跌,綿張短打”等等,他把武術分成幾類,各有擅長。總之,到了清朝開國百十年後,這時中國拳術有很大變化,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梅花拳,通背拳等都講勁兒,就是摸索內在的力量,如果練得高了,這散打在古代沒有規矩,哪都能打,眼睛都能打,襠也能踢,肘頭都能使,那時我也學過外家拳,肩、肘、腕、胯、膝都能使,打擊部位隨便,所以比較殘酷,還很近似於今天的泰拳比賽,可以是這一類拳術出來了,所謂內家拳出來了,分內功和外功,內功拳出來了。它發展到什麼階段了,如果拳術高明的人,可以對方比較弱,他可以不打傷,他可以把對方摔出去,但摔出去吧,還不把他摔傷了,所以,這種我認為這是拳術的技術昇華,本來是一個很殘忍的,如果都能夠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都能夠做到那兒,我認為這倒是一種挺好的體育運動,既能夠防禦自己,又能夠打擊別人,但是這個基礎還得從生打硬幹中來。(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你沒有通過那個訓練,你乾脆說就沉不住氣,因為你心直跳,甚至想跑,那是不行的。總之,在傳授這種意境中,因為內家拳的出現,確實挺好,它講到我們摸索勁,人的精神狀態,說得比較全面,過去所有拳家談到,尤其是清朝中葉以後,越來越盛行,在北京就代表形意,八卦,太極,當時在北京來說,這三派拳術處於壟斷地位,因為這三種都不是互相剽竊,互相抄襲,各有各的基本功練法,但總的目的,是一個要求力量的整,太極拳叫圓,圓就是平衡,往哪兒去都是那麼大的力量,形意拳講平衡力,講渾圓力,八卦掌講整,講合,實際上都是說一個平衡的力量,整體的力量,但是他的摸索力量的方法並不相同,尤其他動作做出來也各的各的風格,所以我認為,在那個時候這三種拳出來,在歷史上那一個是最高潮的時候,但不是說將來,是在當時,以前沒有能達到這麼高潮的時候,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無論在理論上,在技擊上,在養生上,它都到了極細的地方。我想,將來在國家體委的提倡下逐步會再出現新的高峰。

前面關於錄音的問題是這樣,因為我們講這些東西不太系統,還有呢,我希望是給大家介紹以後呢,大家多提些意見,哪個講得不清楚,或者哪個重點不突出,甚至我沒有認識到想到的地方,希望大家給提出來,我們再研究一下,有利於下一次給大家介紹的時候,可能就比這第一次要好一點兒。(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我先介紹技擊樁,技擊樁呢,跟養生樁原則要求都一樣,也要求三點,頭一點要求精神集中,第二點周身放鬆,第三點呼吸自然,這個要求都一樣,在意拳是以站樁為基礎,所以在學技擊樁以前,也讓學技擊的同學們先站健身樁,它是有利於你精神集中,周身放鬆,能保持呼吸自然,這原則上都一樣,所以,站樁儘管它的要求有所不同,實際上基本還是一樣,意拳站樁在技擊樁裡頭也得通過意念活動假借等手段去摸索力量。

技擊樁的主要的要求是什麼呢?除了增強體質,增加我們的力量、體力以外,得要摸勁,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術語。摸勁,勁區別於我們平常習慣性用力,北京土話“拳打寸勁”,主是適當即可的勁,就跟我們平常用力呀,搬東西呀,扛東西呀的那種力量就有所區別了。

這個勁在意拳裡頭是怎麼求來的呢?是通過意念,簡單地說要摸索這個力量,是什麼力量?是平衡的力量,過去在意拳的前身形意拳叫渾圓力,太極拳前輩說得有圓勁,有的拳術叫它整勁,合勁,據我的理解,是指的一個勁,上下、左右、前後的力量讓它均整平衡,非得在這均整平衡裡頭,你才能把這個力量發向一面,發完之後,再發的時候還能讓它平衡,如果不平衡,我們發力時自己的身子都站不住,那力量怎麼發出去呢?所以,要求去摸索這個力量,在技擊樁主要是摸渾圓力。(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聽姚宗勳講課的筆記

具體的練法,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當然有好多同志已經練過一段時間了,因為這些東西也跟我們健身分不開,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站技擊樁跟養生樁不一樣,養生樁我腳是幹行的,大家都會站,是平行的,這個要求斜步,採取我們立正的姿勢,然後把身體站正,把左腳伸出去,就順著這個方向伸出去,應該多遠的距離,就是後腳不要太用力,前腳就能隨便抬起來,因為這樣的步子能隨著我們的高低,就我們本身來說是最靈活的步子。因為在意拳裡站樁,不是要求站得我們腿的力量非常大,別人推,推不動,拉,拉不動,當然有這種功力更好,但是要求活的力量,因為拳術都在活動中,動盪中,不是光站在那裡有勁就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步子要求靈活,我們前腳伸出去能隨便拿起來,同時後胯往後靠一下,前膝蓋用力往前指,這是在意拳裡頭術語叫爭力,一個力量往後,一個力量得往前,相反的方向,所以叫爭力。在這樣以後,身子一靠,向後一坐,身子微靠,同時兩條腿上分擔的力量支撐著我們的重量,前三後七,這就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這靠膝蓋的力量往前指,然後這手順著前腳步的位置拿起來,手心向內,等於我們站這個樁一樣,不過步子斜過來,左腳在前,左手上前邊來了,手心向內,手也順著腳的位置拿起來了,這頭順著手的上方,向前看,這個前手跟前腳在一個位置上,最好這個手在腳尖後邊,這個牽扯到以後學發力的時候,如果我們站的時候這手超過了自己的腳尖了,如果我們一發力,這個力量就往前去了,我在腳後的一點,我們往外發力的時候連步子動,整個我們最有利的姿勢,不是往前傾,在這時候有個意念活動,開始我們要求假設環抱著一棵樹,但沒有一棵能長得象我們這樣的要求,我們把這樹拿走,把它環住,同時我們感覺到,我們站在那的時候,我們的胸、腹、小腹、胯、大腿、膝蓋到小腿完全跟這樹挨住了,當然我們身體是側著的,我們這個頭部這個地方都挨著樹,好像我們跟這個樹都密合在一起。

(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聽姚宗勳講課的筆記

聽姚宗勳講課的筆記

聽姚宗勳講課的筆記

聽姚宗勳講課的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