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試驗區成立30週年 跳出“惡性循環怪圈”

中新社貴州畢節6月18日電 題:貴州畢節試驗區成立30週年跳出“惡性循環怪圈”

作者 周嫻 冷桂玉 石小杰 趙萬江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畢節試驗區“摸著石頭過河”,趟出一條喀斯特貧困山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路,探索出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的新經驗。

畢節,曾因生態惡劣、人口膨脹而陷入“越貧越墾,越墾越貧”的惡性循環,被聯合國有關機構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

地處雲貴高原、平均海拔2300米的赫章縣海雀村是一隻餓得瘦骨嶙峋的“海雀”。彼時,“高山大梁子,洋芋苦蕎過日子,想吃一頓白米飯,要等婆娘坐月子”成為海雀村真實寫照,大小山坡都成了光禿禿的“和尚坡”,石頭越長越高,土地越種越薄。海雀村農民人均佔有糧食98公斤,人均純收入僅為87元(人民幣,下同),森林覆蓋率不足5%。

1988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畢節成為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試驗區。畢節試驗區結合坡高谷深的地理條件,探索出了“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穀子”的“五子登科”經驗。

海雀村的改變從種樹開始。從1987年冬天起,時任村支書文朝榮帶領村民將村裡30多個“和尚坡”變成了“林海”。生態改善後,如今的海雀村種上李子、紅豆杉、蘋果等經濟林木,總種植面積達3800畝。據估計,海雀這片森林經濟價值在4000萬元以上,生態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據畢節市環境保護局數據顯示:畢節試驗區成立時當地森林覆蓋率為14.94%,如今已上升為52.81%。

畢節市委書記周建琨接受媒體採訪表示,30年來,統一戰線始終與試驗區風雨同舟、同心攻堅,畢節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專家顧問組發揮人才智力優勢,進深山、走村寨,入農戶、問疾苦,多種方式支持試驗區建設。畢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多黨合作、同心共建”新路。

在赫章縣結構彝族苗族鄉,全鄉上下“多黨合作、同心共建”,一個個項目落地實施。

“你看那邊種的300畝瓜蔞,這邊1280畝覆盆子。依託中藥材特色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是我們結構鄉今後的一個發展方向。”結構鄉黨委書記肖湧說。

2016年底,結構鄉被畢節市委確定為“大統戰推動大扶貧”示範鄉,聯引中央、省、市、縣統戰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畢節市委統戰部和市級民主黨派組織分別結對幫扶結構鄉8個村。

依託各級統一戰線幫扶項目的實施,該鄉形成了一批以中藥材、畜牧業以及食用菌產業為主的特色支柱產業。截至2017年底,結構鄉各行政村通過統一戰線的幫扶實現增收,青江、大寨2個村整村脫貧。

“畢節試驗區成立30年來,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跨越。但畢節仍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畢節將通過自身努力,借力各民主黨派的傾情幫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周建琨信心滿滿地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