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巧的是,當天也是這部由企鵝影視出品,稻來傳媒和NHK(日本放送協會)聯合制作的紀錄片《紀實72小時》(中國版)在騰訊視頻的上線日。這部享譽盛名的紀錄片,在千呼萬喚中落地中國。日本原版的平實、白描式觀察記錄的沿襲,與中國人情味十足、充滿本土人文氣息的中式故事的碰撞間,社會百態眾生畫卷緩慢展開,不經意間慰藉了不少觀眾的心靈。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在紀錄片愛好者的收藏片單中,日本NHK的《紀實72小時》通常不會缺席。這部拍攝方式簡單且獨特的訪問談話式紀錄片,以紀錄片最可貴的真實、細膩特質著稱,被訪者的故事往往能深深觸碰到觀眾內心深處。也因此節目,不僅在NHK連續十年被評為觀眾滿意度第一,在中國也擁有無數擁躉。

日本原版的水準和受歡迎度,賦予了《紀實72小時》(中國版)一個頗高的起點,但也同時給中國版的拍攝和製作帶來了更多壓力。國外優秀節目模式落地中國,通常都會遇到這一問題,觀眾對其期待值遠遠高於一檔零認知度的新節目,取悅大多數觀眾,尤其是原版粉絲的難度陡增。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而從《紀實72小時》(中國版)的製作與反饋來看,中國版在充分保留這一品牌的鮮明特質、還原日版的拍攝手法和情感處理的同時,又具有濃郁的中國味道,選擇的主題、講述的故事都立足於本土、頗具中國特色。

“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是《紀實72小時》(中國版)的製作目標。從前兩期節目來看,也的確在向這一目標靠近,每個城市特殊地點的72小時觀察、採訪和記錄,濃縮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捕捉到了一幕幕出人意料的戲劇性瞬間。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每個被訪者雖然只留下短短几個鏡頭,但透過隻言片語,都能傳遞出不同中國人獨特的生活哲學,觀眾也通常會從他們的故事中,看到身邊某個群體甚至自己的影子,找到共鳴。這些人物和故事未必是經歷跌宕起伏、最具戲劇張力的,但每個故事都透著中國溫度,不同的畫面和語言會觸碰到不同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通過《紀實72小時》(中國版),觀眾真正“在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體會他人”。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用72個小時的連續拍攝,濃縮展現中國人的平實生活和內心世界,《紀實72小時》(中國版)的命題看似宏大,但其實並不宏觀,相反,是用最細緻入微的記錄,留存中國人的溫暖點滴,而這也成就了更巨大的情感力量。

相比日版,《紀實72小時》(中國版)的拍攝地點跨度更大、觀察視角更為多元。從長沙解放西路旁的小餐廳,到北京“通往未來”的郵局;從能看見紅嘴鷗的昆明翠湖公園,到“世界之巔的起跑線”珠峰大本營……13個地點觸及了中國的各個角落,儘可能全面地展現出了各個地區、處於不同階層和處境的中國人多樣化生活狀態和人文面貌。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而每個取景地的選擇地都別具一格,各有側重,形成的每期25分鐘內容實際上都有一定的主題性。如昆明的翠湖公園,觀察的是來送別即將飛回西伯利亞的紅嘴鷗的人們,而遷徙的候鳥也在映射著現代社會在城市之間自由遷徙的人們,而這記錄背後,觀照的又是遷徙時代的“故鄉與他鄉”命題,以及以“老年漂”、空巢老人為代表的老年人生活現狀等典型社會現象與問題。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摒棄預設、傾聽為主,最原生態的記錄方式和寫實鏡頭還原生活原貌,《紀實72小時》(中國版)的創作模式和理念,與常規紀錄片迥異。每集選擇一個特定的 地點連續72個小時拍攝,在事件發生地對鏡頭前的人物進行訪問,拍攝流程和操作模式看似異常簡單,但事實上,對於創作者而言,製作難度超過以往大多數紀錄片。

常規紀錄片在選題策劃階段,通常便已明確鎖定拍攝對象、內容,甚至可以大致梳理出紀錄片所要講述的故事。可以說,成片的水準高度依賴於前期策劃工作。

然而,《紀實72小時》(中國版)諸多方面的不確定性都無限放大,拍攝記錄被限定在有限時間內,創作者無法對72小時所遇見的人有所規劃、預設故事,唯一能注入創作意圖方向的只有城市、取景點及拍攝時間的選擇。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而在72小時的實時記錄過程中,在短時間內選擇合適的採訪對象、挖掘出不同人特有的故事,這對主創團隊的功底提出了巨大考驗。“這是我工作以來最難操作的節目,它是一次拍攝,更是一次冒險。”總導演張學嬌也坦承,這部紀錄片的創作對自己是個不小的挑戰。

而從紀錄片創作的角度看,這樣將人為因素將至最低、不預設和擺拍、不關機連續拍攝等待故事發生的拍攝方式,最大限度摒棄成熟電視人的策劃和創作技巧,更接近於紀錄片本質,拍攝的內容也更加原汁原味,現實生活的質樸、平淡也更能透過鏡頭有效傳達。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在紀實拍攝和後期剪輯中,主創團隊也延續了真實至上、還原生活的創作理念。據張學嬌介紹,導演把自己放在了傾聽者的位置上,“拋棄自己過去的一切認知,像一張白紙一樣和對方交談,保持認知空白的同時又要用客觀冷靜的態度在短時間內用採訪去結構一個故事。”提供給每個拍攝對象舒適的對話場,這才帶來了片中拍攝對象放下對鏡頭的戒備,自然講述自身故事、展現內心世界的拍攝效果。

而後期剪輯上,《紀實72小時》(中國版)也捨棄了戲劇化的剪輯方式和敘事線的調整,完全以拍攝時間線推進敘事、而不靠情節推動,成片中的故事內容和敘述順序完全取決於這72小時內自然發生的人和事,這樣近乎絕對意義上的寫實,即便在紀錄片創作領域也並不常見。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好巧,你也在這裡。”是《紀實72小時》(中國版)的一句slogan。原生態創作方式,使得去除設計感的自然偶遇成為這一系列的一大標識,而邂逅的中國人和隨之展開的中國故事也更能打動觀眾。

平實剋制、刻錄百態,人情冷暖的溫暖觀照中展露大情懷,人文關懷是紀錄片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元素,描繪眾生百態的《紀實72小時》(中國版),在人文性和現實意義方面,無疑也走到了紀錄片的前列。

上線的前兩期,就已經留下了太多令人動容的溫暖瞬間,平凡人各種各樣的情感和情緒在寫實鏡頭的跟蹤記錄下自然流淌。長沙解放路小餐廳裡的影像是長沙人的飲食日常,但鏡頭背後有著無數普通人的真情流露與閃光回眸。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自稱“佛系”的大哥遺憾母親在世時未能盡孝而感嘆“好想有個人在我耳邊叨叨”,武漢大四表演系學生渴望被聚光燈照射、即便在紀錄片鏡頭面前也不忘表現自我,第一次約會的男女面露羞澀……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食堂裡留下了屬於每個平凡人的獨家記憶,簡簡單單幾句自白,承載了芸芸眾生的真實生活,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各色情感,是紀錄片中故事打動人心的關鍵,《紀實72小時》(中國版)中拍攝對象講述的帶有濃濃生活質感的親情、愛情故事,更是格外動人。年輕時聽從父母安排、子女長大後追求自己幸福的半路夫妻,滿臉寫滿甜蜜,把全家人身體健康、陪伴家裡人當作新年願望的中年男子激動落淚,笑淚交織中有種小感動。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酒吧銷售替父還債、年輕爸爸第一次單獨帶女兒出遠門學習如何跟女兒相處、獨身老人如候鳥一般一年輾轉三地陪伴子女,這些描述人間美好情感的故事和畫面在不經意間戳中觀眾淚點,更多甚至稱不上故事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在點滴間都彰顯了大情懷。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紀實72小時》(中國版)細緻入微的筆觸和適度的情感拿捏,這在極易陷入過度煽情窠臼的創作環境下是更為可貴的地方。

創作者對拍攝對象的採訪始終保持合理的度,不過分追求衝突、不刻意放大刻畫生活的某一面,點到為止、只反映不評論,留給觀眾充足思考空間。

總導演張學嬌表示:“我們不過分去強調衝突,不過分去獵奇,因為真正的生活中並不是處處都充滿了矛盾,更多是平平淡淡的,在有序的往前走,這個是我們真正的生活的狀態。”

《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沉澱社會場景,製作當下中國的影像標本

平等視角、樸實語言、剋制筆觸,創作者只專注於忠實記錄每個平凡瞬間,刻錄世相紋理和百態人生,這使得《紀實72小時》(中國版)真實、溫暖、細膩的特質被進一步凸顯,芸芸眾生和人情冷暖平實散淡地展現,也更能體現紀錄片的人文情懷。

《紀實72小時》(中國版)目前正在騰訊視頻熱播,每週四18:00上線一集,VIP會員搶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