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國之力的較量:殲敵25萬的武漢會戰,堪稱日軍絞肉機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傾國之力的較量:殲敵25萬的武漢會戰,堪稱日軍絞肉機

日軍侵佔南京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除了武漢以外,中國的所有大城市都被日軍佔領,所以大本營認為,只要佔領武漢,就可以削弱國民政府的統治,甚至迫使蔣介石投降!於是決心發起武漢會戰!為了進行武漢作戰,日軍大本營在華中地區集中14個師的兵力。直接參加武漢作戰的是第2集團軍和第11集團軍共9個師的兵力,約25萬餘人,以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共有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

傾國之力的較量:殲敵25萬的武漢會戰,堪稱日軍絞肉機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委會制定了保衛武漢的作戰計劃,也規定了戰略方針,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線,保持部隊高度的機動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軍,以空間換時間,最後轉變敵攻我守的戰爭態勢。按此計劃,蔣介石自任總指揮,調集第五、第九戰區全部兵力和海空軍各一部,沿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組織防禦,準備持久作戰。主要目的一在於以空間換取時間,內、外戰線結合,消耗、挫敗敵人;二是及早內遷工廠、內運物資、整備軍隊、加緊生產,作長期抗戰準備;三是爭取國際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國際戰場的開闢以徹底戰勝日軍。期間蔣介石一直駐守武漢,親自指揮。武漢會戰包括有:馬當戰鬥、九江戰鬥、黃梅戰鬥、廣濟戰鬥、田家鎮戰鬥、瑞昌戰鬥、馬頭鎮戰鬥、星子戰鬥、萬家嶺大捷、富金山戰鬥、信陽戰鬥。1938年10月13日,由於日軍大量增援和反撲,中國軍隊漸有被包圍之勢,戰勢處於極為不利狀態,只好陸續撤出戰場。

傾國之力的較量:殲敵25萬的武漢會戰,堪稱日軍絞肉機

爆發於1938年的武漢會戰堪稱一場典型的“高溫下戰役”,在這場戰役所經歷的6、8、9、10這四個月的時間裡,正好是有著“火爐”之稱的武漢地區氣溫最高的時節,戰場上超過四十攝氏度的高溫酷暑給予了剛剛從中原戰場抽身而出,未來得及變換裝具的侵華日軍以巨大的殺傷。整個武漢戰役期間,被高溫以及各種因高溫而產生的疫病所“幹掉”的日軍幾乎是被國軍“幹掉”的四倍以上。

傾國之力的較量:殲敵25萬的武漢會戰,堪稱日軍絞肉機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則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中國軍隊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