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銀行業現狀簡介

(一)美國商業銀行當前發展情況

2007年美國次貨危機爆發,美國銀行業遭受較大沖擊。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後,美國次貨危機升級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國際銀行業遭受“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衝擊,資產減值和信貸損失迅猛上升,各銀行先後陷入流動性困境,經營業績下滑。為應對金融危機,美國政府大規模注資救援,銀行本身也紛紛籌資自救。例如,花旗銀行2009年資產損失1018億美元,但籌集了1043億美元資金,高盛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100億美元,此外,美國政府還以持有優先股的形式向高盛集團注資100億美元。

進入2010年,在各國經濟刺激計劃的推動下,美國經濟逐漸走向復甦,資本市場也開始收復部分失地,美國銀行業也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項救市措施,抓住經濟復甦的機遇,不管改善盈利水平。

美國近幾年銀行業發展主要數據,首先,從銀行業機構數量上來看,美國銀行業機構數量不斷減少,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機構數目減少更快。2008年以前美國銀行業機構數量減少主要是由於,在寬鬆的監管環境下,美國銀行業競爭激烈,兼併收購不斷髮生。2007年後,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受次貨危機影響較大,這使得部分受次貨危機影響較小的銀行加快了兼併收購的步伐,如美洲銀行和PNC銀行。次貨危機加劇美國各銀行的版圖爭奪,預計未來數年,美國銀行業機構數量還將繼續減少。其次,從總資產上看,2007年以前,美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約10%,2007年以後,總資產增長速度放緩,2009年甚至出現總資產下降的情況。最後,從淨收入數據看,2007年以前美國銀行業利潤豐厚,均在1000億美元以上,但是2007年以後,利潤劇烈下降,2008年全行業出現虧損的情況。

總體上看,2007年以前,得益於寬鬆的政策環境和經濟的快速增長,美國銀行業發展速度較快,行業利潤較高,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各項數據出現全面下滑,但目前,隨著經濟復甦,2010年美國銀行業各項數據出現好轉,金融業走出危機指日可待。

中美銀行業現狀簡介

銀行

(二)中國銀行業發展情況

中國銀行業經歷了30多年改革發展,正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壯大,不論規模、效益,抑或結構、體制,均取得長足的進步,成績斐然,舉世矚目。

根據銀監會2010年度年報顯示,2010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有政策性銀行3家,國有商業銀行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47家,農村商業銀行85家,農村合作社223家,農村信用社2646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等等。目前銀行業共有法人機構3769家,營業網點19.6萬個,從業人員299.1萬人。

中國銀行業近幾年發展的主要數據,第一、銀行業資產規模保持飛快增長。2005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總資產持續保持20%左右的飛快增長速度,截止2010年末,銀行業總資產達到953,053億元人民幣,按2010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6.622元計算,該資產摺合美元14.39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2010年末銀行業總資產,基於中國銀行業的增長速度,預計所超額度將繼續拉大。第二、存貸款規模穩步上升,2005年以來存貸款年均增長率均在15%以上,其中2009年增長情況最為明顯,存款增長29%,貸款增長則達到了32%,2009年是中國銀行業的信貸盛宴。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率來源為存貸利差,中國銀行業存貸款差額也在不斷增大,為利率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基礎。第三、盈利水平逐漸提高,2005年、2006年為稅前利潤,2006年利潤增長33%,2007年以後,中國銀監會年報銀行利潤改為稅後,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年份,我國銀行業利潤增長均在30%,增長形勢喜人。第四、從銀行的抗風險能力方面看,截至2010年底,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2%,加權平均核心資本充足率10.1%。同時,2005年以來我國銀行業撥備覆蓋率不斷上升,不良貸款餘額不斷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