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朝廷誇誇其談,臨敵時大講仁義,開戰後光腳逃跑

在晚清政壇上,有一位才高八斗、正氣凜然的官員,他叫張佩綸。雖然這個名字,現在很多人會比較陌生,但在當時卻是名氣很響亮。儘管他官位不算高,卻接連做過大理寺卿朱學勤、陝西巡撫邊寶泉以及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女婿,與張之洞割席斷義,甚至和袁世凱關係密切,結為多重親家。他的親孫女張愛玲更是名滿天下的才女。

他在朝廷誇誇其談,臨敵時大講仁義,開戰後光腳逃跑

張佩綸是同治年間的進士,開始擔任翰林侍講,然而一入官場,他就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戰鬥力。這個戰鬥力就是彈劾,他一連頻頻上疏彈劾大臣,讓同僚們躲之不及,而他卻贏得了清流們的讚賞。李鴻藻、張之洞等人如同發現了一塊璞玉一般,熱情歡迎他的加入。

當時,清朝統治搖搖欲墜,雖然平滅了太平天國運動,但內部並不太平,對外更是面臨列強的虎視眈眈,情況十分危急。張佩綸大發救國時論,史載他“累疏陳經國大政”,慷慨激昂,縱論天下之事。慈禧見他頗有喜好闊論,便安排他擔任了左副都御史,發揮他的特長。

他在朝廷誇誇其談,臨敵時大講仁義,開戰後光腳逃跑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佩綸這個熱血官員,自然成為了響噹噹的主戰派。他一連上奏章十數篇,堅決主張抗法。他的奏章寫得又特別好,尤其是議兵疏寫得特別出色,分析形勢,提出對策,把握時機,調兵遣將方面,說得頭頭是道。

部分參加過剿滅太平軍、捻軍的元勳重臣對於他的奏疏,都嘖嘖稱奇。由此,張佩綸一介書生名聲鵲起,得到了“知兵”的美譽。甚至連慈禧太后也被他所折服,認為他是個不世出的軍事奇才。

他在朝廷誇誇其談,臨敵時大講仁義,開戰後光腳逃跑

中法戰爭的爆發後,主要存在兩個戰場,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在東南沿海一帶。慈禧見他平日高談闊論,很有見地,正是用人之時,便讓他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清政府的魄力不可謂不大,他們讓一位從來都沒有帶過兵的書生,主政半個戰場。

不過,清廷未戰先怯,給予了張佩綸以及福建水師指示:“彼若不動,我亦不發”。張佩綸也很領會朝廷的意思,赴任之後,他為了避免“擦槍走火”的事件發生,特地叮囑官兵按照指示辦理,剋制情緒,“如有違抗,雖勝尤斬”。

他在朝廷誇誇其談,臨敵時大講仁義,開戰後光腳逃跑

當時法國人的軍艦已經多次闖進馬尾軍港刺探情報,可在清廷以及張佩綸的姑息下,總是晃悠一圈又回去了。這樣的形勢,即使不先動手,好歹也應該做好積極防禦的準備吧?

然而,這位素以“知兵”為名的清流人士,卻沒有什麼防禦辦法。不光是他,當時福建雲集的高官有福建巡撫張兆棟、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將軍穆圖善等等,卻都一籌莫展。

張佩綸試圖催促朝廷派遣援軍,但清政府卻置若罔聞,不聞不問。他自己也沒有什麼經驗,不知道是將水師撤走,還是留下了備戰。就在他躊躇的時候,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突襲馬尾軍港。他們與先期進入軍港的戰艦一起,向福建水師開戰。

他在朝廷誇誇其談,臨敵時大講仁義,開戰後光腳逃跑

中方準備不足,倉卒應戰,瞬間就有十一艘戰艦或是被擊沉,或是重傷失去戰鬥力,殉難官兵達八百餘人。法軍又將炮火對準馬尾船廠,摧毀了清政府的造船基地。這一仗下來,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滅,張佩綸逃跑的時候,連鞋都沒來得及穿。《中法兵事本末》記載:

張佩綸、何如璋甫聞炮聲,即從船局後山潛逃。是日大雷雨,張佩綸跣而奔,中途有親兵曳之行,抵鼓山麓,鄉人拒不納,匿禪寺下院,距船廠二十餘里。

所幸,中法戰爭中,臺灣巡撫劉銘傳、老將馮子材,分別率軍在東南和越南北部取得勝利,這才讓中法戰爭的清政府沒有輸得太慘。

他在朝廷誇誇其談,臨敵時大講仁義,開戰後光腳逃跑

然而張佩綸卻是聲名盡毀,他被褫職戍邊,三年後又投奔到李鴻章的門下做幕僚。儘管他仕途無望,儘管他名聲並不好,李鴻章卻仍然很欣賞他,不顧他已經兩次喪偶,硬是將自己的小女兒李菊藕嫁給了比她大十八歲的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