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樓的風情

中楼的风情

週六正臥躺讀易中天中華史,忽聞秘書長呼叫去其供職之中樓(本地一偏遠鄉鎮)採下風。說起來秘書長自去中樓上任,在幹好本職工作外還忙裡偷閒的搞出了一本《中樓的風景》。當初我建議不如叫《中樓的風情》,秘書長含笑不語,一副故國人民有所思的表情。可見一字之差,彼此內心見解不可同語。

作為資深吃貨,豈能放過這爬山之鯉魚?何況秘書長介紹有專車,還有專職美女司機。於是爬將起來,梳洗一番早早在門口等待。上的車來發現港城新晉級名導劉導也在,於是兩人一路神侃,秘書長又光聽且含笑,估計又在從中搜集素材。閒侃中得知本來中午打算聚餐,無奈秘書長官差不自由,突然下午要開會,於是便半公半私的約著去中樓。

途中,經過黃墩糧山口,說起這裡八十多年前曾是一個叫朱信齋的人的天下,感嘆一番。劉導說,英雄都是出來鬧事的,鬧事才成為英雄。

話音剛落卻看到路邊有賣小雞苗者,劉導慈父之心發作,要為家裡小少爺買玩物。我們隨著下車看熱鬧,恰逢路邊有一賣豬肉店鋪,秘書長說此肉鋪肉便宜。過去一問果然,肉8元一斤,排骨12元。店鋪門口遇一小狗,面目不堪,但精神極好,我一掏出手機對準它,這貨竟然立馬打滾搞出N多POSE,以至於秘書長調侃這貨是影帝級的。

殺到中樓,過山鯉沒吃到,倒是在一家名叫一品香的鄉村館子中吃了比較地道的水餃。秘書長為表示自己特別的心情還專門點了盤硬菜---莒地俗稱瞎夜闖子的。劉導對大白鵝蛋情有獨鍾,專門點了鵝蛋,可惜未交代明白鵝蛋之吃法---他本意要煮著吃,店家卻給炒好端將上來。

中楼的风情

飯畢。秘書長自去開會,卻聯繫了一同事陪我們爬山。山是原來莒地馬鬐山,又作馬亓山。說起來汗顏,生在莒地,常聞馬鬐山,尤其此山是當年紅襖軍李全與楊妙真屯兵處,早有發幽探古之情,但從未來過。

據聞,馬鬐山是座神奇的山,也是座英雄的山。南宋抗金女英雄楊妙真曾在此山下寨,率數萬精兵奏出一曲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樂章。現在山上仍有楊妙真的親筆摩崖石刻大字:“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山頂現在尚存兵營舊址和生活用的石碾、石磨,殘留的碑碣及古城牆。這一切,更使人產生無限幽古之情。

馬鬐山也是見諸於《宋史》和《金史》的名山。山名自宋以來屢次更名,有磨旗山、馬髻山、蟒棲山、鉅公山、馬亓山等。並素有“魯東南小泰山”之稱,自古不僅為文人所讚頌,更是兵家必爭之山,又稱武山。山勢險峻,懸崖如削,讓人有“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之感。

山上有寺名惠感,建於隋,毀於唐。北宋政和四年,著名書畫家皇帝趙佶親題“惠感寺”並制金匾賜莒人重修古寺,所以成為皇家寺廟,號江北普陀聖院。

南宋嘉定年間李全楊妙真紅襖軍聚馬鬐山舉旗抗金,後來義軍南撤,金軍佔此山,惠感寺連同營寨俱被毀,但後屢毀屢建。元代稱淨居寺,明初更名甘露寺,明末又毀於戰火。清初重建定名海龍庵,康熙七年(1668)地震圮。後道人田本欽重修古剎,曰“海龍觀”。

中楼的风情

如今莒地一企業又捐資將其重建,氣勢雄偉。登寺高處北望,潯河蜿蜒盤旋,四面山環水繞,氣象的確不凡。

難怪秘書長在文中多對此山及潯河不吝讚美之辭。

劉導觀山看水,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請濟南藍翔技校畢業生來挖一道溝,將山下河水貫通,繞北面一小山一週,建個山寨,計劃頗有些氣魄。

山有水則靈,觀此山山勢非常,有水繞之,確非凡地。

觀了一番山水形勝,劉導對一起的美女司機發表感慨:所謂英雄真的是英雄嗎?比如宋江他在縣政府幹臨時工時就與黑社會勾結,幹黑社會時又與官府勾結。

強盜與英雄界限似乎很模糊。

山東自古出響馬。比如王莽時期的赤眉軍,領頭的就是莒縣人。隋末的瓦崗軍,唐末的黃巢,還有宋江三十六人。直至南宋時期的紅襖軍,民國時期的劉黑七和朱信齋。

而紅襖軍就曾在馬鬐山下寨據守。

談紅襖軍就不能不說楊妙真。

楊妙真的哥哥是紅襖軍的一位首領,名楊安兒,後被人害死。楊妙真武藝超群,又長得面如桃花,眼若寒潭,綽號叫“四娘子”,哥哥死後她成為首領。並與北海人、號稱“李鐵槍”的李全(李全在宋史中關於他的傳記佔了兩卷,幾乎超過南宋中興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結為夫妻,就曾盤踞馬鬐山。

據說李全來到馬鬐山時,楊妙真已經在此下寨有時,李全來挑戰,楊妙真便與李全大戰了三天兩夜,李全力鬥不勝,暗下絆馬索,才將楊妙真擒住。然後求婚,於是兩人惺惺相惜結為夫妻。

但據周密《齊東野語》記載,當時李全帶兵去打楊安兒,楊安兒說“你是好漢,可與我妹挑打一番,若贏時,我妹與你為妻。”於是李全跟楊妙真“遂與酣戰,終日無勝負”。李全見單打獨鬥鬥不過楊妙真,於是便使計策,“令二壯士執鉤刀夜伏筱中。翌日,再戰,全佯北,楊逐之,伏者出以刀鉤止,大呼全,回馬挾之以去。”

另據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則說楊妙真“勇而有力,少為群盜,在山東聚眾萬人”,遇上李全之後頗為心動,想考驗李全,於是“飛馬植槍,深入一尺”,讓李全“飛馬而拔之”,結果是“全不能拔”,不過李全用“下馬屈服”這一手打動楊妙真,“遂為夫婦”。

不管那種記載,結果都是一樣,兩人在山寨裡滾到了一起。

中楼的风情

後來李全在反覆判附中為宋軍所殺,縱橫有年的楊妙真對部將鄭衍德等人說:“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現在大勢已去,你們之所以未降,只是因為我還在,殺我而降,你們肯定又不忍心。這樣誰會納你們的降?現在我要回漣水養老。你們可以對宋朝廷說準備殺我歸順,但被我發覺,已經把我趕過淮水。以此請降怎麼樣?”

部下照其意思辦理,楊妙真就帶著兒子(一說養子)李璮北返。

後楊妙真歸降蒙古,併為蒙古軍屢建功勳。她還去和林覲見蒙古大汗窩闊臺,窩闊臺大汗命其接任其夫李全原來職務---山東淮南行省,管理山東,淮北一帶。她認為自己是女子,做行省有些不合適,於是以“避牝雞司晨之譏”理由辭官。當時中書令耶律楚材就曾在一篇《答楊行省書》裡勸說楊妙真“雖曰謙尊而光,曷若隨時之義?分茅列土,無忘北闕之恩”,要她安心供職。但楊妙真還是在不久後把統治權交予了其子李璮,數年後病死。

紅襖軍的行為談不上公義和正統。正如劉導所言,英雄都是鬧事的。但善騎射,創梨花槍號稱天下無敵手的楊妙真最後輔佐養子實際成為蒙元最大的漢軍世侯,的確是一位巾幗英雄。

楊妙真號稱“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也絕非傳說。

《宋史》卷四七七《李全傳》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明代,楊家槍名聲尤其大。兵書《武編》、《紀效新書》、《陣記》等書均有記載。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夫長槍之法,始於楊氏(楊妙真),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用惟楊家之法,手執槍根,出槍甚長,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霆,故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信其然乎!”

戚繼光也師法楊家槍法並加改進以教士卒。《紀效新書》載有該槍法並圖解。

何良臣的《陣紀》中記載:“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而天下無敵者,惟楊家梨花槍法也。”

我們可以想像,在八百多年前,我們站立的中樓地界上,就在這高高聳立的馬鬐山上,春風鼓盪。面對蜿蜒盤旋的潯河水,楊妙真一身紅妝,跨一匹白馬,手握一杆長槍,遠眺山下。山下旌旗在望,迎風獵獵。樹枝搖晃著剛吐出的嫩芽,向她致意,風吹起她的大氅搖搖飄揚,如同一團烈火。這似乎不再是風景,而是風情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