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此地有“彩雲之鄉”“雲南之源” 的譽稱 葉包滷腐特別出名

祥雲縣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它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東與大姚、姚安、南華三縣交界,南和彌渡縣相連,西與大理市接壤,北和賓川縣毗鄰。

祥雲是雲南開發較早、經濟發展較好的縣份之一,曾經長期為滇西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雲南省名源自歷史上設於祥雲的雲南縣,故此祥雲有“彩雲之鄉”及“雲南之源”的譽稱。

祥雲縣是滇西交通咽喉,是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經之地,是大理州的東大門,距昆明僅282公里,至大理機場48公里。

祥雲縣國土面積2425平方公里,轄8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2012年末祥雲縣人口為47.42萬人。

雲南此地有“彩雲之鄉”“雲南之源” 的譽稱 葉包滷腐特別出名

祥雲縣

祥雲縣主要旅遊景點:

1、祥雲古城

祥雲古城舊稱雲南城、洱海衛城。因漢“彩雲南現”典故,始作“雲南”命名地。據1962年在清華洞出土的石斧、石錛、陶器、炭屑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蜀漢建興三年置雲南郡,成為滇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多年。雲南故郡——祥雲古城始築於明洪武15年,整座城佈局為正方形大印狀,鐘鼓樓為中心的印柄,以西南臥龍崗相呼應為“臥龍捧鍾”,古城牆上磚下石,圍牆設防禦垛千餘個,城外四周設護城河,四周分別設鎮陽門、鎮海門、清平門、仁和門,城內置5街13巷,衙門、府第、廟宇、宗祠和民居等古建築星羅棋佈。

雲南此地有“彩雲之鄉”“雲南之源” 的譽稱 葉包滷腐特別出名

祥雲古城

2、洱海衛城

洱海衛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由明軍指揮賴鎮、都督馮城及千百戶等官督建,當時取名為洱海衛城。因明軍在祥雲(當時的雲南縣)境內設置洱海衛,因而取此名。後因雲南縣城從現在的雲南驛遷至洱海衛,縣衛合署一起。

1918年雲南縣改名為祥雲縣後,洱海衛城也隨之改為祥雲城。

3、水目山

祥雲水目山文化旅遊區坐落於楚大高速公路和廣大鐵路旁的祥雲縣城西南,距大理州府56公里,距省會昆明2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水目山是中國開創較早的佛教聖地之一,是漢傳佛教禪宗第九代祖師道場、世界第一子孫式舍利塔林聖地、佛門聖物舍利子發掘安放地、南詔國、大理國皇家寺院。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南詔國國王勸龍晟下旨由禪宗第九代傳人普濟慶光禪師到水目山開山建寺。此後,歷代出佛產祖,高僧雲集,萬眾皈依,鼎盛時達三千和尚八百尼姑。世界塔林舍利子、中國南方最早的戒堂、全國罕見的寺抱塔奇觀和唐代茶花、宋代龍柏、明代月季等奇異景觀及大理國十王剃度、徐霞客尋訪、吳三桂求卜、林則徐問道、擔當受戒等歷史記載,令世人歎為觀止。水目山的佛教歷史及文化遺產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在世界佛教界具有突出的特點,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水目山於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身臨其境,婉若世外桃源,令人陶醉。

雲南此地有“彩雲之鄉”“雲南之源” 的譽稱 葉包滷腐特別出名

祥雲水目山

4、青海湖

青海湖位於中國雲南省祥雲縣沙龍鎮境內,地處城川壩東南部,西北距縣城祥城鎮7公里。元代稱“青海”,清代稱“青龍湖”,因湖水清澈得名。湖面海拔1966米,面積4平方公里。1960年經人工整修為小型水庫,庫容700萬立方米,可提灌四周田地7500畝。青海湖控制徑流面積128平方公里,是城川壩的最低凹處,城川壩來水均匯入該湖,湖水經中河流入東南部的雲南驛壩。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由於無節制地圍湖築堤、開墾湖灘耕地,致使湖面積縮小到目前的1.73平方公里,庫容340萬立方米。2010年啟動了青海湖水庫擴建,擴建後,水面面積將擴大到4.03平方公里,總庫容擴大到1873萬立方米。

祥雲縣地方特產:

長壽果、葉包滷腐等。

雲南此地有“彩雲之鄉”“雲南之源” 的譽稱 葉包滷腐特別出名

葉包滷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