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宁夏记忆」一盏煤油灯开启的“光明之路”

「寻找宁夏记忆」一盏煤油灯开启的“光明之路”

别建军保存的煤油灯,添加燃料后依然能用。

一盏煤油灯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岁月,一晚挑灯夜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没有通电之前,固原农村照明以煤油灯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历史。紧接着电网升级改造,家中的电灯泡由泛黄变成雪亮,供电更加安全可靠。而到了2016年,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动力电进村入户,农民的用电历史再次被改写。

使用墨水瓶自制煤油灯

“电灯、电话、电扇、电车……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小学曾经有一篇课文中对电这样进行描述。直至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电力照明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部分人只能通过书本了解“有电”的好处。

“那时农村照明主要是煤油灯。”今年65岁的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程儿山村民闫俊义,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农村供电前后的照明变化。“那时候,煤油灯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灯身有墨水瓶、饮料瓶、罐头瓶等,灯芯用棉花搓成,便于晚上点燃照明。”闫俊义说,当时为了节省煤油,减少燃烧量,家人把灯芯压得特别低,吃完晚饭后也会早早就寝。

“这种煤油灯是煤油灯制造厂制造的,大多用于办公场所,当时只有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家庭才买得起。”别建军说,他也亲自制作过煤油灯,用墨水瓶装油,然后在瓶盖上钻个孔,用铁皮卷成灯芯管。

当时,家人购买煤油要去很远的县城或乡镇,一次购买一两斤,能用几个月。点煤油灯的晚上,孩子在灯下写作业,母亲则陪伴一旁缝衣做鞋,情景是那么的祥和幸福。“然而孩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脸蛋和鼻孔经常被烟煤熏黑,两眼经常被熏得红肿,眉毛、头发也偶尔会被火焰烧掉。”86岁的陈有富回忆说,那时孩子的学习条件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由于煤油灯照明有限,笔掉在地上都看不清。

农村通电升级照亮全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固原农村开始逐步通电,煤油灯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固原市供电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王国功说,最初农村照明供电被称之为“村村通电”,照明供电先通到乡镇、行政村,然后再到自然村。“那时农户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先通电,然后才是散居户。”对于部分居住较为偏远的农户,通电所需电杆、电线需要个人购置。

随着“村村通电”普及,紧接着实施照明供电“户户通”,农户居住不论多偏多远,要求必须通照明电,且不用农户掏一分钱。王国功介绍,当年给原州区张易镇红庄一农户家通电时,该农户家距主线路十几公里,仅通电拉线、栽杆就花费30多万元。“当照明线路通到户后,我们发现该农户家只有一个25瓦的灯泡。”王国功说,类似这样的通电事例,在固原偏远农村特别多。当时,为了让农户照明可谓不惜代价。

“当时供电施工设备不是很先进,拉线、栽杆全靠人运、木车拉。”国网固原市三营供电公司员工康卫斌说,固原山大沟深,很多地方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通行。

随着“户户通电”,在农村彻底告别煤油灯历史,步入电力照明时代。

固原农村通电前几年,由于配电网线径小,供电半径大,仅能勉强照明,加之最初供电设计标准低、电压低、不稳定,不仅无法满足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用电,甚至都无法保证灯泡正常亮度,电路末端用电户经常出现断电现象。

1994年是固原供电变化关键性一年,农村照明用电升级迎来契机。当年,宁夏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在固原建成投入运行,接着又在每个县(区)修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形成了以固原33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以110千伏电网辐射部分县域的高电压网。

“紧接着,固原从1998年开始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这一民生工程。工程分两期,历时5年,2003年完成。”王国功说,改造工程使农村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低压配电网得到改善,农户电压质量得到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电。

动力电入户解决“卡脖子”

“以前,家里用电主要为了照明,电网改造前电视机也是摆设,春节联欢晚会都没法观看完整。通过第一次电网改造,家里不但可以看电视了,还用上了电冰箱、电饭锅。”原州区官厅镇庙台村村民李首温这样介绍农网升级改造带来的好处。

彭阳县古城镇村民马守龙则说:“现在电充裕,电饭锅、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设备也能正常使用了。”截至目前,固原共有一座750千伏变电站,3座330千伏变电站,19座110千伏变电站,64个35千伏变电所,供电更加安全可靠。

在解决了农村照明问题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机井水泵、铡草机、电焊机、蔬菜大棚卷帘机、空调等设备在农村普遍投用。“由于照明输电线路只能承担家用电器供电需求,无法带动铡草机,导致农户购置铡草机后无法使用,直接影响到人们生产致富。”王国功介绍,为了解决农村用户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固原供电公司从2016年开始实施动力电入户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农户家电线全部是由三根火线、一根零线组成,由220伏照明电升级为380伏动力电,以此满足用户生产发展需求。

“有了动力电,生产生活更方便。”对此,李首温深有体会。“新一轮电网改造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养羊、养牛全靠电动铡草机,羊只养殖规模从30只扩大到60只,帮助自己圆了致富梦。”李首温说,铡草量从每小时1吨提高到每小时6吨,以往因铡草量少限制养殖发展的瓶颈得到彻底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