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爭端相持不下、貿易戰一觸即發之際,美國商務部4月16日再次發難,宣佈今後七年內,將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出售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
美國商務部此舉無異於一記悶棍,重重地敲在了中興通訊的頭上,也讓中國一干高科技公司為之愕然。
這一突發事件不僅對包括中興在內的中國高科技企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引發了國人的廣泛熱議與深刻反思,國內在通信等科技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現實問題,再次浮出水面,嚴峻地擺在了國人與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面前。
科技自信與“中國芯”
就某種意義上而言,美國商務部此舉,更像是美國聯手英法對敘利亞精準軍事打擊之後,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另一種形式的“精準打擊”。而其實施這種“精準打擊”的底牌,正是中國高技術產業缺乏核心技術的痛點。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高達2300億美元,花費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進口金額的兩倍。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成為了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最大隱患。這次中興通訊被“精準打擊”,就是這種隱患的一次集中爆發。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對中興通訊出口禁令七年期限結束之日,也正是“中國製造2025”強國戰略預定實現之際,這更向中國高科技企業敲響了警鐘,讓國人惕然警醒——缺乏核心競爭力,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終將受制於人。
在美國商務部宣佈了對中興通訊的出口禁令之後,《人民日報》隨即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面對技術差距,應激發理性自強的心態與能力,通過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術,並表示中國將不計成本加大芯片投資,打造國家核心競爭力。
的確,發展科技才是一個大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路、興國之魂。我們不僅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有科技自信;不僅要有中國心,更要有“中國芯”。試想,如果國內芯片技術足以比肩美國,美國商務部豈敢如此肆無忌憚?
事實上,國內眾多有識之士和大批前瞻性企業也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致力於推動自主核心技術與核心芯片研發與投入的聯想創投,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以聯想創投為代表的創投資本對於國內互聯網與電訊市場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聯想集團旗下的四大業務集團之一,聯想創投更專注於投資面向未來的頂尖科技,並依託聯想優勢與資源,在創投出優秀企業的同時,以資本的力量、人才的優勢和思想的催化加速被投企業自主創新,大力投資與培育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國頂尖科技企業,助力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自信的打造。
目前,聯想創投已投出曠視科技(Face++)、寒武紀、中科慧眼等80多家優秀企業,並自主孵化了擁有全球10億用戶的“茄子快傳”、“聯想雲”、“聯想智慧醫療”等9家聯想優質子公司。
打造“中國芯”獨角獸
在推動自主創新能力與“中國芯”打造方面,聯想創投的不懈努力正在結出碩果,尤其是在關乎智能互聯網“命門”的核心技術領域。
在作為智能互聯網根基的核心計算AI芯片層面,聯想創投投資的寒武紀科技已成為全球智能芯片的首個獨角獸初創公司。作為全球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的發明者,寒武紀科技研發的世界首款商用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寒武紀1A(Cambricon-1A),作為一款劃時代產品,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與特斯拉自動輔助駕駛、IBM Watson一同入選了十五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這款處理速度“比蘋果更快”的“中國芯”已被華為採用,成為華為麒麟970的人工智能“芯”。
如果說投資寒武紀,聯想創投著眼的是智能互聯網的根基,那麼,投資曠世科技(Face++),聯想創投則是將目光瞄準了智能互聯網應用。聯想創投2012年最初投資這家人臉識別AI平臺時,其估值僅為幾千萬。而今天,已成為人臉識別領域最具影響力品牌的Face++,估值已達數十億美金,成為了又一家進入獨角獸陣營的、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中國公司。
除了寒武紀、Face++,聯想創投在智能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還包括做ADAS的中科慧眼、做影像醫療的視見科技等。為了更好地扶持創業企業,聯想創投充分調動聯想生態鏈資源,為創業者提供供應鏈、研發、營銷渠道、人力、財務、市場、法務、政府事務等全價值鏈條的創業支持,讓一家家智能互聯網產業鏈上的初創公司,成為一個個擁有自主創新能力與“中國芯”的獨角獸。
在大力打造“中國芯”獨角獸的同時,聯想創投還將高校作為前瞻性佈局智能互聯網、挖掘頂尖科技的重要一步,並主辦了高校AI精英挑戰賽,積極吸納高校科技人才、發掘AI前沿科技。在總決賽上,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志強表示,“聯想創投將始終在核心技術領域內尋找能夠提供平臺技術的公司,忘掉高頻、忘掉流量、認真在高校和研究所中找核心技術!”
不拼流量、不博眼球,以打造中國核心技術、創投“中國芯”為使命,這正是聯想創投在以AI為核心的智能互聯網時代的執念。正是這樣的執念,推動了一個個寒武紀、Face++“中國芯”獨角獸的崛起。相信隨著“中國芯”陣營的不斷強大和中國國家競爭力的不斷增強,美國類似對中興這樣的禁令,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將高額“芯”利潤拱手讓於中國企業。
閱讀更多 財經熱評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