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俄羅斯開始分批次向中國交付蘇35戰鬥機,預計首批次加起來可以達到24架。24這個數字,在中國空中力量與蘇35的設計商蘇霍伊之間的關係在以往就有淵源。早年中國第一次引進側衛戰鬥機"蘇27",就是首批買了24架。當時,蘇27作為首代側衛戰鬥機,各項戰鬥機性能參數以北約主要制空對手F15"的1.1倍設計,完全可以保證在世界空中博弈裡保證優勢。
蘇35,繼承了側衛家族一貫優良的氣動佈局。除此之外,蘇35所搭載的兩個土星1117s加力渦扇發動機可以進行矢量控制——它是矢量發動機。矢量發動機使得蘇35在面臨導彈的威脅時,能以更敏捷的格鬥姿態對導彈進行規避,推力技術,目前為止最優良的氣動佈局配合矢量推力技術無疑使得蘇35的機動性難尋對手。
在2017年的迪拜航展上,蘇35展示了一種戰機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高機動動作。首先,在機場跑道上,它在4秒內就加速到170千米併成功起飛。起飛後第一階段的爬升動作幾乎是垂直的。之後,蘇35在機身傾斜的狀態下進行超大攻角翻滾動作。之後垂直鑽升,到達一定高度後機腹朝下以90度攻角落下。在整場飛行表演裡,蘇35機身的最高承受了9倍過載。
美中不足的是,蘇35的航電系統以及雷達不盡人意。搭載"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就連米格35搭載的"甲蟲"有源相控陣雷達都不及。而今,制空力量中,由"4s"理論支持的五代機引領了一種全新的空戰模式,蘇35本身不具備五代機的隱身特質,加之航電系統被輕鬆吊打,使得雖然它擁有無比優異的機動性卻無法對抗主流理念。
那麼,中國引進蘇35到底有用嗎?答案可想而知,有!殲20服役,其實力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殲20搭載的發動機卻不像F22、F35一樣具有矢量推力技術,在機動性方面還不能滿足國人的期望。引進蘇35後,有希望從蘇35所搭載的矢量發動機中得到技術,為殲20的機動性進行大幅度提升。而且,中國研發了殲16電子戰飛機,可以對地方雷達進行反制,如果也擁有了像蘇35一樣的矢量發動機,那麼反制的成效將會大大提升。
另外,中國已經具有一套戰鬥機作戰的完整體系:殲20隱身突破敵方的制空區域,殲16進入該區域進行對地方的雷達反制,在敵方雷達被殲16有效反制的情況下其他的三代機比如殲10B、殲11、殲15等進入區域"掀桌子"。如果"掀桌子"的戰鬥機群裡擁有蘇35,將會大大提升作戰效率。
還有,蘇35是一個非常好的戰機平臺。雖說其航電系統和雷達不及國產的,但是如果將其航電和雷達進行國產化升級,可以作為未來電子戰機的開發藍本。總體來說,中國引進蘇35,是一種將中國的航電系統與電子技術與俄羅斯的機身和發動機進行結合的戰略構想,這對雄心滿懷的解放軍來說,意義是巨大而深遠的。